-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尿中低分子质量蛋白测定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临床意义
探析尿中低分子质量蛋白测定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临床意义【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的多种微量蛋白从而评价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及早期损伤。方法 采取γ射线检测仪,用放射免疫学的方法检测。5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液中β2 MG,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尿液谱检测仪检测尿液中的α1 MG含量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含量,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肾小管损伤的患者中尿的β2 MG,α1 MG及Cystatin C 含量明显超出正常值。结论 检测尿液中β2 MG、α1 MG及Cystatin C的含量评价肾小管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临床上特别是急性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α1 微球蛋白、β2 微球蛋白、Cystatin C、肾功能衰竭
众所周知,肾脏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因此,原发性的肾脏疾病以及继发性的肾损害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急性肾功能衰竭(ARF)1988 2002年,美国ARF发生率从61/10万升至288/10万,需要透析的ARF发生率从4/10万升至27/10万[1]。而随着社会老龄化,一般人群中急性肾脏损伤(AKI)的发生率可能比预期的还高。因此,ARF的早期诊断就成为早期治疗和避免肾脏替代治疗的关键环节。本文现将急性肾小球损伤早期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50例肾小管疾病的患者,47例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和60名正常人男女不限,年龄45 65岁。
1.2 仪器 西安产γ 射线计数仪用于检测尿β2 MG的含量。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Array360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尿α1 MG含量,LX20全自动分析仪检测Cystatin C含量。试剂均由厂家提供并按照试剂盒由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尿β2 MG和α1 MG、Cystatin C含量与疾病组阳性患者尿β2 MG和α1 MG、Cystatin C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阳性患者尿中微量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排斥作用,绝大部分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但在致病因子作用下,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球发生结构与功能损伤而形成蛋白尿。
β2 微球蛋白(β2 MG)分子量约为11800,是Ⅰ型人类淋巴细胞抗原(HLA)抗原轻链蛋白存在于体内所有核细胞膜上,伴随细胞代谢可脱落到体液中。正常人β2 MG产生量大约为150~200 mg/d。因其分子量较小,几乎全部从肾小球滤过。正常血液浓度仅为1~2 mg/L。滤过的β2 MG约为99.9%被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在细胞内被溶酶体进一步分解,因此正常人尿液中含量很低,当病理状态下,肾小管(特别是近曲小管)受到损害时,尿β2 MG可显著增加。但是β2 MG在酸性尿液中稳定时较差,极易降解。
α1 微球蛋白(α1 MG)被认为是能较早发现肾功能损害的指标。α1 MG由Ekstrrom等于1975年从肾小管疾病患者尿中分离提纯出来,分子量约为33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和淋巴细胞产生[2]。广泛分布于人体体液中及淋巴细胞表面,生理状态下α1 MG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并在近曲小管几乎全部被吸收和分解代谢。研究表明α1 MG在肾小管急性坏死导致尿液中α1 MG含量升高。当内生肌酐清除率还在正常范围时,肾损害患者尿液中α1 MG的含量已有较明显的提高。
Cystatin 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的酶抑制物,能从肾小球自由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在肾小管几乎被完全分解。剩余部分从尿中排出,正常人尿Cystatin C浓度极低,当肾小管功能发生障碍时,Cystatin C降解减少,从尿中排出增加。由于尿Cystatin C测定可在自动生化仪上进行,故易推广,即使在急诊情况下也可以快速测得,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最近,有学者研究了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80例,监测血肌酐和血Cystatin C浓度,结果发现有48例ARF的患者中Cystatin C浓度升高明显早于血肌酐[2]。结合灵敏度和特异性分析,尿中Cystatin和α1 MG排泄增加可能预测患者预后不良,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虽然肾小管损伤可以导致肾小管重吸收β2 MG的障碍,使β2 MG排泄增加,但(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β2 MG在缺血性肾损伤、肾毒性模型中预测ARF方面,并未显示出胜过其他低分子质量蛋白和血肌酐优势。另外,在很多肾小球疾病中,尿β2 MG排泄也增加[4]。所以β2 MG很难成为肾小管损伤的特异性标志。
总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