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从新政到预备立宪
第七章 从新政到预备立宪 第七章 目录 第一节 新政改革 第二节 列强侵华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 第三节 预备立宪与政体改革 第四节 保路风潮 第一节 新政改革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 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 第三节 预备立宪与政体改革 第四节 保路风潮 参考书目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 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地方自治是实施政体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地方自治的开展,主要依靠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地方士绅和商人。地方自治的推行,使许多拥有经济实力的工商界代表人物参与各级自治机构,掌握一定的领导权,并为资产阶级扩大了参政、议政的渠道。但很多地方自治处处受到官治的羁绊,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他们分别控制着总理、民政、库支、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等重要职位。由于军政大权集中在皇族贵族手中,所以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这幅图是当时革命派报纸登载的揭露责任内阁真相的漫画。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奕劻组阁的“谕旨”一宣布,全国为之哗然。立宪派人更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舌敝唇焦,奔走呼号,要求开国会,设责任内阁,到头来,国会被拒绝,却弄出一个皇族内阁来。这对立宪派的宪政理想简直是极大的污辱。于是,一个以要求撤销皇族内阁为主题的请愿运动迅速兴起。 各省立宪派人相约提前到京举行咨议局联合会的第二次会议,商讨对策。6月10日,咨议局职合会向都察院呈递《亲贵不宜充内阁总理,请实行内阁官制章程,另简大员组织》一折,要求代奏。清廷王公大臣本来是为了防范“权臣窃柄”,“鼎祚潜移”的祸患,才让皇族亲贵掌握住内阁的大权,不容他人染指。立宪派却援引公例,力陈皇族亲贵不应组织内阁,这当然会遭到清廷的拒绝。 7月5日,咨议局联合会又一次上书请都察院代奏,重申“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国唯一之原则。”王公亲贵们毫不退让,拟了一道“上谕”掷了下来,对立宪派大加呵斥。愤怒的立宪派代表们,立即发表一份《宣告全国书》,揭露王公亲贵们所作所为是“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为专制”。随后又发出一个《通告各团体书》,公开对“上谕”逐条批驳,指责上谕避开皇族不宜组织内阁的主题,所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并声明,定于阴历八月间再聚北京“续行请愿”。但在续行请愿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局势急剧变化,立宪派人多数另有他图,对清廷是否撤销皇族内阁的问题,已经不感兴趣。而清廷基于平息革命风潮,稳定自身统治的需要,不得不屈从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压力,将皇族内阁解散。 (选自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这是革命党人印发的反对清政府伪主宪传单——上面印有劝告国人反抗伪立宪文。 这幅漫画发表在当时的画报上。它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实际包藏专制祸心。图的左上角用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立宪”、“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作者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宪的把戏。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1911年长江中游出现的保路风潮,是清廷皇族内阁颁布“铁道干路国有”政策,并强行夺取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两路抵借外债所激发起来的。而在此之前,湘、鄂、粤、川等省绅商在赎回铁路修筑权之后,已为维护商办反复进行了历时数年的斗争。 收回粤汉路的修筑权,原本是首先奏捷的一场保路运动。但是英、日、德等国此后仍多方诱劝湖广总督张之洞借债,使之面临得而复失的危险。1908年7月,清廷任命张之洞为督办粤汉铁路大臣,不久又命其兼办鄂境川汉铁路。奉旨之后,张之洞即仰承朝廷准备借外债、夺商路的政策,强行“以官办压商力,以外资压内资”。他首先同英国中英公司驻北京代表密议借款事宜,由于英方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张之洞未敢马上应允。1909年3月,德国德华银行代表柯达士乘虚锲入,以放宽条件为诱饵,同张之洞签订300万金镑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英国因早就霸占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闻讯即向张之洞恫吓威胁,百般刁难。同时,拉拢法国一起对付德国。不久,三国达成协议,由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和东方汇理银行组成三国银行团,联合对华借款。6月,三国银行团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