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吆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习将纷繁复杂的条理清晰的进行介绍。 2.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学习本文在过渡方面的技巧。 3.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么吆喝? 作者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 《吆喝》(萧乾) *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4-9自然段)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 春、夏、秋、冬。 《吆喝》(萧乾) * * 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重点写夜晚。 夜晚的吆喝声,作者写了哪几种? 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丐。 * 《吆喝》(萧乾) * 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 是乞丐。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 《吆喝》(萧乾) *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 凄厉动人 * 《吆喝》(萧乾) * 第一层(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 卖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 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 卖夜宵的 唱话匣子的 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 白天 晚上 重点是写晚上 好不热闹 应有尽有 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 《吆喝》(萧乾) * “四季”这一段(10自然段),写了哪几种吆喝?其中哪一种写的最具体生动? 春天:卖金鱼儿的 夏天:卖雪花酪的 秋天:卖柿子的 冬天:卖糖葫芦儿和烤白薯的 最具体生动的是卖柿子的。 * 《吆喝》(萧乾) * 春天:卖春鲜儿卖金鱼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 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 四季 (总分式 ) 按从春到冬的顺序 第二层(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 《吆喝》(萧乾) * 11自然段-13自然段是评议性文字,分类别对吆喝声进行欣赏,你能从文中找出代表作者看法的语句吗? 评议一: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评议二: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评议三: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 《吆喝》(萧乾) *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叫卖的文化内涵 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卖山楂的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 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 * 《吆喝》(萧乾) *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运用轻声 有儿化音 方言词语 合辙押韵 * 《吆喝》(萧乾) * 儿化音: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 * 《吆喝》(萧乾) * 合辙押韵: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 《吆喝》(萧乾) * 读完整篇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有一点点地惋惜。 * 《吆喝》(萧乾) * * 《吆喝》(萧乾) *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 “声音”,是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段感情。 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 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中国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 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