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小学童校外教学的认知学习满意度与学习成效之探讨
國小學童校外教學的認知 、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
之探討
1 2
林佩姝 、王俊明
1 南開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研究生)
2 南開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摘 要
週休二日制度開始實施後 ,國人對於休閒觀念愈來愈重視 ,而以休閒為名的
遊憩據點更是紛紛設立 ,如休閒渡假中心、休閒住宅、休閒農業區、休閒農場等,
休閒農業區除了提供國人休閒遊憩之功能外,豐富的農業資源更具教育意義 ,有
鑑於此 ,休閒農業區應適於教學使用。教育部在2008年頒訂了 「國民中小學辦理
校外教學實施原則」,實施原則中明訂校外教學為學校課程與教學之一環 ,每學
年至少辦理一次校外教學活動 ,且校外教學課程需有系統、計畫及目標性 ,以學
校本位課程為主軸 ,結合領域教學及彈性課程 ,以學生學習為核心 ,這更加確立
了校外教學的意義價值以及重要性 (教育部 ,2008 )。而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更主
張 「做中學」,強調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提醒我們除了讀書學習之外 ,
還要去驗證書中所學習到的知識 ,這也正符合俗諺中 「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的道理。近年來教育不斷的改革加上教育品質逐漸提升 ,「校外教學」也就成了
教師帶領學生接觸外界事物 、探索新知的課程 。因此本研究欲針對到車埕休閒農
業區進行校外教學的國小學童校外教學認知 、滿意度與學習成效 ,以及其相關性
做一探索性研究。
關鍵詞 :休閒農場、戶外教學、環境教育
壹 、前言
校外教學是學校老師除了在課堂上授課外 ,另一種讓學生學習知識的教學方
1
式 ,只是教學情境在學校之外。從2008年開始教育部將校外教學正式的納入國中
小學校課程,《環境教育法》在2010年正式通過後 ,鼓勵用 「體驗 、實驗 (習)、
戶外學習、參訪 、實作 」等方式來進行環境教育 。而其在民國100年6 月5 日開始
實施之後 ,透過校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的正當性又增加了不少 ,且各部會、各場
域之間也逐漸整合 ,提供以往校外教學時,未曾有過的優渥條件和環境(許彩梁 ,
201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簡稱農委會)自 1988 年起 ,即著手策劃辦理休閒
農業 ,而由於農業資源多樣化 ,社會需求複雜化 ,因此休閒農業發展至今,呈現
多元化的型態。隨著國民所得不斷的提高以及1998年隔週休二日制度的開始實
施 ,休閒農場逐漸邁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成為休閒產業重要的一環 。再者 ,九年
一貫國民教育的施行 ,強調鄉土教學及體驗學習的重要性 ,使得擁有豐富三生資
源的休閒農業區成為校外教學的新選擇 。筆者任教多年來,與同學年之老師對於
所選擇的校外教學目的地會慎重考慮 ,原因在於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呼聲不
斷 、教學品質的日益提昇 ,校外教學課程愈顯得重要 ,而多數主題遊樂園僅提供
遊玩的設施 ,實在無法達成真正的學習效果 。相對的 ,休閒農業區本身擁有多樣
的自然與 人文等的各項資源,非常適合運用在校外教學上 ,而休閒農業區除了提
供國人休閒遊憩之功能外,它豐富的農業資源更具有教育意義 ,中小學生能夠前
往休閒農業區實施自然生態教育 ,是教育界的需要 ,也是農業界的貢獻 。學生能
和生活的經驗結合 ,藉由實際的體驗來學習自然 。休閒農業的精神恰好亦是提供
體驗式的農業經驗 ,教師能夠透過戶外教學的安排讓學生參與體驗的學習 ,達成
學習目標 。我們對於學生校外教學認知與學習成效十分重視 ,再加上對於學生在
校外教學整個過程中是否能覺得滿意 、並從中吸取新知亦會有所期望 ,因此教師
可藉由學生省思或分享的過程中 ,進而瞭解學生對校外教學活動安排 、學習環境
以及解說服務等是否感到滿意 、有收穫 ,並檢視校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
學缺失之處 ,瞭解活動是否具有教育意義與價值 ,並同時亦可供作日後舉辦相關
活動的參考依據 。故本研究想多探討一些專家學者在國小學童校外教學認知 、滿
意度及學習成效方面的相關性知識或是學者做過的研究結果及相關文獻之探討 ,
以增進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 ,並做為未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