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杂交水稻稳穗攻实粒高产栽培技术研讨.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杂交水稻稳穗攻实粒高产栽培技术的研讨 旌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张志庆 旌德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小县,水稻是本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推广利用矮秆高产抗倒品种,形成了第一次“绿色革命”;70年代,又开始将杂交籼稻应用与实践,到80年代我县基本实现了水稻杂交化。这两次重大突破,使我县水稻平均单产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先后跃上亩产300公斤和400公斤的台阶。其后,随着主要是良种更新和推广应用,到90年代后期,我县水稻单产又进一步提高到接近450公斤的水平。从但是,水稻高产更高产的难度越来越大,90年代以来单产处于徘徊局面,迫切需要实现水稻单产的第三次重大突破。为此开展了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的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1限制我县杂交水稻产量的因素 1.1群体与个体、穗多与穗大的矛盾。 群体与个体、穗多与穗大的矛盾是目前杂交水稻(特别是大穗型杂交稻)超高产栽培中最重要、最突出的矛盾。在我县这种矛盾具体表现有:一是群体过小,有效穗不足12万,单穗粒数180-195,单产450-500公斤,这类占我县杂交水稻面积的40%以上;二是大田群体小,个体大,就是种植密度小,单穴穗数多,每667平方米栽插8000-10000穴,单穴穗数达15-20个,每穗粒数100-120,单产450-500公斤,这类占我县杂交水稻面积的35%左右;三是大群体弱个体,667平方米移栽1.8万穴,单穴穗数15个,每穗粒数100左右,约占我县杂交水稻面积的10%;四是小群体弱个体,每667平方米栽插8000-10000穴,单穴穗数8-10个,每穗粒数100-120,单产350-400公斤。 1.2长龄、超长龄秧迟栽水稻的弱秧弱苗问题 水稻生育进程中出现的弱苗、弱蘖、弱穗、弱花、弱粒是影响水稻高产的田间制约因素。在我县由于水稻同午季作物之间的矛盾、水稻栽插与水资源的矛盾以及稻田综合开发利用与水稻栽插的矛盾等,水稻长龄(45天)以上)迟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超长龄秧苗在秧田滞留时间长,加之生产上我县农民长期以来稀植,而育秧密度大,秧苗个体发育长时间地受到限制,形成弱秧弱苗,这类秧苗栽后返青慢,本田分蘖迟缓,是形成弱穗、弱花、弱粒的重要原因。我县每年有35%以上的杂交水稻移栽时秧龄达45-50天,而移栽密度每667平方米1.0-1.2万穴,结果移栽不到40天就进入生殖生长,易形成小群体弱个体,特别是油菜茬和双晚较多。 1.3早衰问题 我县土壤母质多数是花岗闪长岩的坡洪积物,质地轻,保肥保水能力弱,在传统的水稻施肥上,前、中期施氮过多,地上部生长过旺,叶片披软,田间阴蔽,下层叶提早枯死,同时严重阻碍根系生长,新根少而短,吸收能力弱,从而早衰。缺氮、钾等养分、长期淹灌、后期断水过早、种植密度过大等栽培因素都引起早衰的重要因素。早衰造成产量下降每年在25—40公斤/667平方米左右。 .1.4病害问题 我县是个山区县,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而形成多样的小气候环境,温差大,露雾重,使水稻生产中的病害也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病原菌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等,稻瘟病常年发生占水稻面积的15-20%,每年都有减产40%以上的面积约200-400公顷;纹枯病的发生面积更广,每年造成损失约5-8%。二是缺素特别是确磷钾造成生理病害而引起减产的面积占水稻面积的10-15%,此外缺硼等微量元素而造成减产也有发生。 2.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的形成 确立山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探讨高产栽培配套措施,作者分别将近年来开展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试验示范中的7个杂交组合、45块667平方米产量550公斤以上的田块的产量构成因子间进行了单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通经分析,两次分析结果相同,经假设测验,有效穗在10。6—20万间,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0.4886),颖花数在117.2—269.2间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0.6817),结实率在58.2—87.3%间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0.7216)。通经分析,对产量作用大小从大到小依次为结实率,颖花数,有效穗。根据分析结果,我们用Ⅱ优明86开展超高产试验示范,每667平方米移栽1.5万穴以上,有效穗16万左右,颖花数189.1粒,结实率提高到85%左右,产量超过650公斤。2010年以来,作者先后用扬两优6号、丰两优4号、天优华占、深两优5814等大穗形组合在兴隆、版书、旌阳等乡镇的示范户中,采取稳定穗数,主攻实粒数的栽培体系,结果一般每667平方米达600-700公斤。 2.1 稳穗数攻实粒栽培技术的生物学原理 杂交水稻稳穗攻实粒高产栽培技术是以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为基础,依据我县土壤、气候、肥力等实际,在经大量实验和对高产田块的产量结构分析而产生的适合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首先确定目标产量,再运用水稻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栽培理论,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