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南淅川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淅川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 与断裂构造关系探讨 杨军伟1 ,黄景春1 ,魏玉虎1 ,刘磊1 ,何俊照2 (1.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郑州 450006;2.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郑州 450007) 摘要:本文分析了淅川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认为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控制,及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随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大小相应变化,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决定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并通过研究地质灾害和地质构造的关系,探讨了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认为沿断裂带走向地质灾害呈条带状分布,断裂密集或交叉区域、断陷盆地周边、荆—师复向斜陡倾岩层分布区地质灾害多发等。 关键词:淅川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构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135(2006)02- 1 引言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县境东北两面与河南省邓州、内乡、西峡相接,西与陕西省商南相连,南与湖北省郧县、光化、均县毗邻。县境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麓山区,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岗地及冲积平原区(图1)。境内海拔高程120 ~ 1 086 m。 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5.8℃,极端最高气温42.6℃,最低气温-13.2℃。年平均降雨量797.8 mm,最大年降雨量1 423.7 mm,最小年降雨量391.1 mm,6 ~ 9月份降雨量占年均降雨量的59.8%。降雨特征主要表现为西北多、东南少,山区多、丘陵和平原区少。境内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刁河,属长江流域汉水水系。境内最大的地表水体为丹江水库,现水域面积365.6 km2,库容81亿m3。淅川县为地震多发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淅川县属地震基本烈度V-VI度区。 县境内前人曾作过大量基础性地质工作[1、2]。地质灾害方面涉及本区的区域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河南省环境地质调查[3]、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灾害研究[4 ~ 6]等,对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成因进行了概述。境内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主要包括2005年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7]、丹江水库周边的环境评价[8]以及部分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评估等,较详细的阐述了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历史及现状。本文基于以往成果,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淅川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基本规律,初步探讨了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2 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河南省地层综合区划,淅川县属扬子地层区南秦岭分区淅川小区[1]。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从古元古界到新生界地层大部都有出露。县境北部分布有多期次、不同规模的岩浆岩体。按境内岩土体成因及工程地质特征分为侵入岩组、变质岩组、碳酸盐岩组、碎屑岩组、松散土体五个工程地质岩组(图1)。其中变质岩组及碎屑岩组分布区地质灾害多发。 淅川县地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接触带南侧。受板块运动的作用,境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区内构造线方向大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由于长期受到近南北向水平应力的挤压,致使境内褶皱大部倒转,断裂力学性质复杂,挤压破碎带十分发育,规模大,连续性强,延伸远[1、2]。境内北部还伴随有多期次岩浆岩侵入,而使构造显 图1 淅川县地貌及工程地质岩组分区图 Fig.1 Zoning map of topography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 rock-groups in Xichuan County 1.块状坚硬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2.片状、块状坚硬片麻岩、片岩变质岩组; 3.中厚层坚硬灰岩、白云岩碳酸盐岩组;4.中细粒层状较坚硬粉砂岩、泥岩、粘土岩碎屑岩组; 5.亚粘土、亚砂土、砂、砂砾石多层土体;6.地貌分区:Ⅰ-低山区,Ⅱ-丘陵区,Ⅲ-岗地及冲积平原区 得破碎和复杂化。 县境内主要断裂构造:①新屋场—田关断裂带(F1),呈北西向展布于新屋场、小陡岭、碾盘沟、中蒲堂至肖山一带。断裂带由十余条斜列、平行断续分布的长度2 ~ 14 km不等的压性或压扭性断层组成,波及宽度0.5 ~ 1.5 km。沿断层面发育宽数米至数十米碎裂和糜棱岩,两侧岩石破碎[2]。②淅川—黄风垭断裂带(F2),展布于石门、前湾、石槽沟、孤山一带。由一系列平行断续分布的长度4.5 ~ 50 km不等的压性、压扭性或张性断层组成,波及宽度1 ~ 2.5 km。沿断层面发育宽数米至百余米碎裂和糜棱岩,次级断裂发育,断层两侧岩石破碎[2]。③荆紫关-寺湾-老城-香花断裂带(F3),该断裂由多条小断层组成,沿丹江断续展布于荆紫关、寺湾、老城至香花北部,走向北西。主要褶皱构造:①荆紫关—师岗复向斜(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