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词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
4.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丧耳(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填空: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群臣莫之( ) ②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③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 ⑤兽见之走( ) ⑥虎以为然( )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畏王之甲兵也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今子食我谨食之,时而献焉
C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公问其故
D今王之地方五千里方七百里,高万仞
3由文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4.江一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2.①乡通向;从前。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辩通辨;辨别。 辟通避;躲避。
3.同时占有 假使,假如 天性、天良 遗失、丢掉 祸患、难 助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C 2.用脚践踏 古代的一种量器 丢掉、遗失 天性、天良 3.B
4.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5.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1.回答 寻找 你 派 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对的
2.D
3.狐假虎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