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取水隧洞工程
8.1 概述
8.1.1 工程概:500。
取水隧洞位于大坝右岸,由进水明渠段、取水塔、消能段及城门型无压段等组成,全长2727.28m。00m,长5.81m,梯形断面,衬砌厚度0.3m,采用钢筋混凝土三面衬砌。取水 塔内设工作闸门和检修闸门各一扇,闸孔尺寸1.5x1.8m(宽×高),闸底板高程587.00m,塔顶610.00m,竖井高24.50m,直径8.0m的圆柱形结构,平台上设闸门启闭机房。竖井后设洞内消力池,长30.0m,深2.0m,消力池后紧接城门型无压隧洞段,尺寸为1.5x1.8m(宽x高),坡降1/500,洞身长2683.47m,均采用C20钢筋混凝土衬砌,隧洞出口接干渠。
取水隧洞桩号1+237.00km左右处布置支洞,支洞长约466m。
8.1.2工程地质条件
取水隧洞进口位于坝址上游约260m右岸支沟曹家塝湾与鹅田湾汇口的老木林山嘴处,出口位于双龙镇的砘村,隧洞全长2715.00m,轴线方向于桩号0+201处由N2°13′E转至N28°16′E。
①竖井段
桩号0-008~0+000。地面高程593.64~600.66m,井径8.0m。井顶平台高程610.00m,井高27.50m。地表基岩裸露,为J2sn层粉砂质泥岩,强、弱风化带厚度分别为2~3m和9~10m,竖井底高程585.50m,建基岩体为弱风化粉砂质泥岩,软弱、破碎。井周围为强~弱风化粉砂质泥岩,岩性软弱,完整性和稳定性均差,分类为Ⅴ类,开挖后加强支护,及时衬砌。围岩暴露后易风化开裂,遇水存在软化崩解的问题,加强临时支护,并全断面衬砌处理。
②隧洞进口
隧洞进口为35~40°的陡崖,地表基岩裸露,为J2sn层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强、弱风化带厚度分别为2.5~3.5m和8.5~8.5m。挂口处洞顶以上岩体厚度11.5m,洞脸边坡岩体强风化~弱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层产状N30~35°W/NE∠9~10°,与洞脸边坡斜交,倾向坡内,为层状斜向缓倾结构。洞脸边坡开挖后易失稳坍塌,采取护坡处理措施。
③洞身段
洞身长2715m,山顶最高高程762m,洞室最大埋深177m。洞身围岩由J2sn层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砂岩组成,岩层产状较平缓,与洞轴线斜交,倾向隧洞出口。主要结构面为岩石层面、顺层分布的软弱夹层及NNE及NWW的陡倾构造裂隙,岩体层间接合力差。地下水位一般高于洞顶。
进口段(桩号0+000~0+020)和出口段(桩号2+670~2+715)上覆岩体厚度较小,围岩大多风化,其完整性和成洞条件均较差,围岩分类为Ⅴ类,开挖后应加强支护,并及时衬砌成洞。桩号0+020~0+180、0+270~0+680、0+730~1+085、1+180~1+965、2+125~2+305及桩号2+450~2+670段长度分别为160m、420m、355m、785m、180m及220m,总长度2120m,上覆岩体厚度大,围岩新鲜,较完整~完整,由J2sn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和砂岩薄层组成,岩体层间接合力差,地下水活动轻微,在地下水作用下洞顶有可能产生小范围脱层掉块或小坍塌,围岩分类为Ⅳ类,开挖后及时支护衬砌,该类围岩占洞身总长的78.1%。桩号0+000~0+030段长度30m,为洞身消力池段,建基面高程584.60m,岩体为J2sn新鲜粉砂质泥岩,岩性软弱,抗冲刷能力差,全断面防冲衬砌处理。桩号0+680~0+730段段穿坡面小冲沟沟尾,冲沟内除汛期有水流外,一般无水,洞室埋深不大,上覆岩体单薄,最小仅24.3m;桩号0+180~0+270段为傍山隧洞段,岩体侧向风化较剧,侧向岩体较单薄,围岩均为J2sn新鲜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砂岩薄层,以软岩为主,围岩极不稳定,分类为Ⅴ类。桩号1+085~1+180、1+965~2+125、2+305~2+450及2+670~2+715段围岩以J2sn新鲜泥质粉砂岩夹软岩为主,洞顶上覆岩体为新鲜粉砂质泥岩软岩,岩性变化不大,不同岩性的岩层之间层间结合力差,在地下水及泥质粉砂岩岩体中发育的NNE及NWW向两组陡倾构造裂隙作用下,开挖后围岩易脱层、坍塌,形成平顶,围岩极不稳定,分类为Ⅴ类。粉砂质泥岩岩性软弱,开挖暴露后易风化剥落和脱层,应及时支护、衬砌,局部段加强临时支护。
④隧洞出口
隧洞出口为30~35°的斜坡,地表分布有2~3.5厚的坡残积Q4dl+el粉质粘土层,下伏基岩为J2sn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和砂岩薄层,强、弱风化带厚度分别为5m和10m。挂口处洞顶以上岩体厚度仅3.5m,洞脸边坡均为强风化岩体,结构破碎,稳定性差。岩层产状N30~35°W/NE∠9~10°,与洞脸边坡小角度相交,倾向坡外,为层状同向缓倾结构。洞脸边坡开挖后易失稳坍塌,采取护坡处理措施。
8.1.3 工程项目及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