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DOC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DOC

3.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大连开发区一中 刘健 教学目标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这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垦耕、过度放牧和过量樵采,再加上独特的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重要图释 1、图3.2 “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在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稳定。 2、图3.3 “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掌握图中两个要点:一是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二是框图中如何体现出“恶性”循环。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概况 1.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大部分或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2.地势地貌 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表被厚层黄土覆盖。 二、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和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两个方面。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 2. 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 (1)古环境特征: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温暖湿润。 古代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越的。历史文献、孢粉与古环境的研究、考古发现及黄土高原的植被遗存,足以说明古代黄土高原是一片森林草原地区,河流泥沙含量较少,分布有许多面积广大而平坦的塬。 (2)破坏严重:人类活动无视或忽略环境保护,产生新增水土流失,并酿成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平均每年流失约13亿吨泥沙。在这十几亿吨土壤中,含氮、磷、钾量3000万吨。 (3)恢复论证: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恢复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成河道淤塞;二是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过度开荒使地表植被覆盖越来越差,在暴雨的作用下,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原本平坦、宽阔的塬面越来越小,甚至变得支离破碎。迫于人口压力,又不得不继续在陡坡上开垦。由于生态因子恶性叠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加大了开荒扩种的潜在危险。 三、尖锐的人地矛盾 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黄土高原、母亲黄河、始祖皇帝、黄皮肤的子民,这片黄土地以它宽广的胸襟哺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河流域人口有着数量多、增长快,分布极不平衡、文化水平较低,结构不尽合理的特点。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1)黄河流域八省区(不包括四川省)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的25.1%,而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占该流域人口总数的59.5%,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分布极不平衡。 (2)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人口较少的省份人口政策略有灵活性,1982—1991年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国0.9个百分点。 (3)黄河流域地区在全国仍属于不发达地区,在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水平的只占2.3%,比全国低0.1个百分点;而文盲半文盲人数却占了37.3%,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在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高于50%。据1996年统计,黄河流域贫困县就有126个,占全国贫困县的21.3%。 3.人口增长造成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板书设计 总结: “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若无尖锐矛盾,环境虽也脆弱,但不会至此,故“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同时具备,互为影响。因此“脆弱”与“尖锐”两词是本节的关键词。 [经典例题1](2002年上海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图3-3),回答: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 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有 的特点;春季在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