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学论文2500字:佛寺园林.doc
地理学论文2500字:佛寺园林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地理学论文2500字。
一、峨眉山佛寺园林概况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佛教名山,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称和峨眉天下秀之赞誉。邓小平同志高度概括为文化型的风景区,郭沫若题赞为天下名山,赵朴初誉为佛教圣地。
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峨眉山独特的地貌构造,典型繁多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动物种群,储存丰厚的碧潭灵泉,便利的水陆交通,古老的民俗信仰,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缅传人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舍宅为寺,创建了峨眉山第一座寺:普光殿。3世纪中国净宗初祖慧远的弟弟慧持大师,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5、6世纪,中国战乱不断,四川相对稳定,中国僧侣同西域和印度佛教徒往来都要经过四川,因此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中心,佛寺兴建应运而生。
得天独厚的峨眉山,更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建寺之地。历史上峨眉山寺院最多时曾多达110余座,这些佛寺建筑是历史的符号,是解读解析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无声的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诞生、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是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景区现存寺院近30座,它们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山峰之颠,或闲卧于白云之上,或隐藏于密林之中,建筑典雅,朴实无华,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与峨眉山山水交融,无论选境、选址,还是设计、用材、平面布局、空间组合、营造装饰都恰到好处,别具匠心。
佛教寺院是进行佛教活动的公开性建筑院宅,它的来历与汉明帝梦金人而派蔡倍、秦景等使者去西方求法有关。据说祭倍等人在大月氏得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取得佛经并一同来到中国,汉明帝对二位高僧十分敬重,亲自接待,安置在官署鸿胪寺暂住,第二年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僧院,以驮经的白马和鸿胪寺的寺字命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本科生地理学论文格式。
1.议证类的比喻论证三层式。
〔套路特点〕
通篇比喻 三层分析
本式要求开篇使用日常生活现象来喻社会哲理,确立全文中心论点。然后使用正面实例来证明阐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各是什么意思。再针对社会现象分析,指出反面借鉴;进而联系实际,正面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论点。
〔套路模式〕
立用常见现象,喻社会哲理,确立中心。
释列举实例,正面证明中心,阐释出本体与喻体的含义。
析反面举例,分析弊端。
联联系现实,正面阐发见解。
园林按词典中的解释就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峨眉山佛教寺院,除在院内进行佛教活动以外,它的寺院建筑还犹如颗颗璀灿明珠镶嵌在景色秀丽的峨眉山,与真山真水、琼花瑶草、缥渺云雾相生相融,既有佛教寺院的庄严,又吸收了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幅清新雅致、生动活泼、意境深邃、极富佛教气质和自然情趣、协调和谐的自然画卷,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寺园林。
二、几处着名的佛寺园林
1、名山起点报国寺
报国寺背倚峨眉山麓凤凰坪,面对凤凰堡,左临凤凰湖,右揽来凤亭。古木参天,枝茂叶盛,绿云华盖漫天撑起,遮蔽着红墙古寺。清泉从北至南,婉转绕寺流淌,是古代风水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每当旭日东升,正面观赏寺景,犹如展翅欲飞的金凤凰。报国寺也是游山的起点,海拔550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光道人创建于伏虎寺右侧的瑜伽河畔。原名会宗堂(会宗坊、问宗堂),殿宇三重:按山门、会宗堂、藏经楼序列排列,三殿之间廊庑相接,初具规模。堂内供有儒、释、道三教代表,普贤、陆通、广成子牌位,故名会宗堂。其寺依山傍水,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脱俗雅爽。明光道人30年研着其中不缀,撰有《心经解》、《愣严经解》、《峨眉传》等200余卷。名人、名僧、名着,遂成名寺。
清顺治九年(1652年),僧闻达见佛事日兴,发愿扩寺,但地形狭隘,拓展有限,遂迁建于凤凰坪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取《释氏要览》四报四恩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沿袭至今。
报国寺为木结构建筑,复四合院组合,殿宇五重。南北中轴线上,依山势次第升高,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藏经楼。整座寺庙占地60亩。平面布局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山门和藏经楼朝向微偏于正殿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
山门: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檐下施如意斗拱。面阔5间11.9米,进深3间5.3米,通高9.2米,素面台基高0.5米,垂带式踏道3级。
弥勒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10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