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不间断闪电波形采集的一次皖北雷暴负地闪特征观测-高原气象.PDF

基于不间断闪电波形采集的一次皖北雷暴负地闪特征观测-高原气象.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不间断闪电波形采集的一次皖北雷暴负地闪特征观测-高原气象.PDF

第34卷 第3期 高 原 气 象 Vol.34 No.3               2015年6月 PLATEAUMETEOROLOGY                June,2015 许维伟,李在光,祝宝友,等.基于不间断闪电波形采集的一次皖北雷暴负地闪特征观测[J].高原气象,2015,34(3):850 862,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98. 基于不间断闪电波形采集的一次皖北雷暴 负地闪特征观测 许维伟, 李在光, 祝宝友, 马 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空间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 摘要:利用具有不间断信号记录能力系统记录的闪电波形资料,借助人工识别判定各次地闪的回击过 程,研究了2012年7月9日发生在安徽淮北地区一次夏季雷暴过程的连续负地闪活动特征。该次雷暴 3141次负地闪中,单回击地闪占15.5%,最大回击次数为18次,每次地闪平均回击次数为4.2次;在 整个雷暴期间,单回击地闪比例和每次地闪平均回击次数存在显著的大小变化。负地闪过程平均持续 时间为363.7ms,相邻回击间隔时间的几何平均为75.3ms,雷暴成熟期的回击间隔明显小于其它阶 段。总体上后继回击强度远弱于首次回击,10031例后继回击与首次回击峰值强度之比几何平均为 049,但是强于首次回击的后继回击过程并不罕见,34.8%的多回击地闪至少有一次后继回击强度大 于首次回击,全部后继回击中有19.7%的强度超过首次回击。后继回击强度和回击间隔呈明显的随回 击序号的系统性变化特征。约有38.6%的负地闪伴随可辨的双极性脉冲活动,该脉冲活动与首次回击 之间的时间间隔几何平均为23.2ms。 关键词:地闪特征;回击次数;回击间隔;初始击穿;不间断采集系统 文章编号:10000534(2015)03085013  中图分类号:P427.3 文献标志码:A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98 展不间断的大样本观测,揭示区域内地闪的气象学 1 引言 特征。闪电定位网基于特定算法辨认回击波形并对   包括初始击穿过程和回击过程在内的地闪特征 识别的回击进行时序分组,系统硬件或软件算法升 对认识闪电放电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防雷工程 级前后观测的闪电特征通常会有明显改变,因此观 [20] 设计和防雷标准测试等工程应用部门所感兴趣的重 测结果受系统算法和探测效率的影响较大 。 要内容。当前学术界对地闪特征开展了大量观测研   由以上研究可知,通过不同探测方法得到的地 究,从观测手段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地 闪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单次地闪平均回击次数 [1-4] [5-16] [13,21] 闪过程光学 或电学 特征的观测结果,通过 为1.9~6.4次之间 ,平均回击间隔时间为25 人工识别方法精确统计每次地闪中的全部回击过 ~112ms之间[22,23],单回击地闪比例从 14% ~ [17] [21,15] 程,进行回击特征分析或反演雷暴云电荷结构 , 61%之间 ,初始击穿过程和首次回击平均间 通常认为此方法获得的地闪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