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年公务人员关务人员升官等考试试题-公职王.PDF
公職王歷屆試題 (100公務人員、關務人員升官等考試)
100 年公務人員、關務人員升官等考試試題
等 別:薦任
類 科:文化行政
科 目:文化人類學
一、解釋名詞:
社會人類學(Social anthropology)
詮釋人類學(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單系繼嗣群(Unilineal descent group)
交表婚與優先婚配(Cross cousin marriage and preferential marriage)
振興運動(Revitalization movement)
【擬答】:
社會人類學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是文化人類學的分支,主要研究人類的各種社會類
型,研究其組織、結構、制度及其功能,以及社會發展規律性問題。研究的重點,不僅是
原始社會、非西方社會,同時也注重現代化的鄉鎮、城市的各種問題。經常藉助其它社會
學科的共同研究與成果。狹義的是指文化人類學的代用名詞。英國人類學或文化人類學界
一般都以社會人類學而代稱,並且偏重研究社會結構,較忽視文化的其它因素。
盛行於1970年代以後的新興文化人類學派。它以葛茲(C. Geertz, 1926-2006 )為代表,
此學派是對文化人類學功能學派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 1884-1942)主張科學性研究的
質疑。此派有下列幾項觀點: 對於土著而言,加以描述與詮(解)釋。將文化視為有
意義的文本( text),民族誌研究者必須加以解析才能了解將其意義傳達給讀者。 文化
分析不是探索規律的科學研究而是探索意義的詮釋科學。此學派的主張,深切影響日後文
化人類學研究發展方向。
繼嗣群體(descent group)是種永久存在的社會單位,其成員宣稱他們擁有一些共同祖
先,這從祖先傳承下來,成員身分是出生就被決定,是項天賦地位。父系繼嗣或母系繼嗣
都是單系繼嗣群,這種繼嗣原則是使用一條追溯祖先的路 線,從男性或女性。一般而言,
父系繼嗣比母系繼嗣較為常見。單系繼嗣群,在整個社會組織及其運作較為單純,財產、
社會地位的歸屬較為明確,可以減少繼嗣上的一些衝突、紛爭。
兩兄弟的兒女或兩姊妹的兒女,彼此是平行表親(parallel cousins, 平表)。一個兄弟
的兒女與一個姊妹的兒女,彼此是「交表」(cross cousius)。你母親姊妹的孩子以及你
父親兄弟的孩子,都是你的平表。你父親姊妹的孩子,以及你母親兄弟的孩子,都是你的
交表,平表和自我屬於同一世代,彼此就像自我的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同屬一個繼
嗣群體,被視為近親,受到禁忌約束,不可成為性伴侶或 結婚對象,而納入亂倫禁忌範圍
中。但交表(表兄弟姊妹)並沒列入,有些社會反而將此 列為優先婚配的對象。但中國漢
人社會(包括台灣),法律上規定「表兄妹」視為近親,不准結婚。從交表婚與優先婚
配,可以反映一個文化、社會的特色。
利用宗教形式有組織、有意識地試圖復興或更新原有文化的宗教改革運動總稱。人類學家
林頓稱「本土運動」,華勒斯則稱之「復興運動」。(Revitalization movement)此種復
興運動大多是殖民主義壓迫下,文化衝突所出現的一種運動形式。大多數以宗教形式來組
織、進行。例如救世主運動、本土運動。因此,往往成為反抗外來殖民統治的一種方式,
最著名的是十九世紀美國印第安人的「救世主運動」(Me ssianic Movement)與 「鬼舞」
(ghost dance)、「仙人掌教」(Peyotism)。復興運動也會以族群自覺、改革形式進
行,它在時代社會變遷中,有些宗教領袖進行宗教、社會改革,使社會重新具有活力。最
著名的是美國十九世紀以來,漢森‧雷克宗教(Handsome Lake religion)。
二、假設你已經在蘭嶼島做了14個月的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與研究工作,目前正在撰寫一份敘述
當代雅美族或達悟族社會與文化的民族誌。請你列出此份民族誌文本的全部章節,並詳細說
明各章節所擬呈現的內容與準備討論的議題。
共 3 頁 第 1 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