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麻钩藤饮及其加减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DOC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观察
曾宪乐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药剂科510140)
摘要: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眩晕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60例。西医组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相对应的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中医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治疗5周后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比较。结果:治疗5周后,中医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优于西医组,中医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优于西医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头昏、眼花等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佳,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眩晕症;天麻钩藤饮;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905 文献标识码:B
眩晕症是现代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可反复发作,主要是一种头晕、眼花、感觉身边事物都不停旋转摇晃的感觉障碍。现代临床主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出现头晕、眼花、浑身无力等临床症状,但是药物不良发应较多,依赖性较强,临床效果一般[1]。本研究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眩晕症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出现头晕迷糊的情况,临床效果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眩晕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60例。中医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1.01±25.55)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22±1.33)年;西医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1.47±24.28)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4.22±0.3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以及病史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西医组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对应的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1.2.2 中医组 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 g、钩藤12 g、生石决明18 g、山栀9 g、黄芩9 g、川牛膝12 g、杜仲9 g、益母草9 g、桑寄生9 g、夜交藤9 g、茯神9 g)治疗。
1.3 纳入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治疗前检测眩晕症评分表>11分,符合眩晕症诊断标准,愿意服用中药汤剂患者。排出标准:患者有意识障碍、不能自主说话以及不能配合临床治疗,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有严重的心脏病、肝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对药物过敏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
1.4 疗效标准[3] 显效:所有临床症状明显减少,患者头晕迷糊症状消失;好转:所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头晕迷糊症状减轻;无效:经过治疗后所有症状以及头晕迷糊情况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整理,并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变 治疗5周后,中医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优于西医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
组别 n 眩晕 恶心 呕吐 耳鸣 眼花 心慌 中医组 60 0.43±0.28 0.78±0.52 0.22±0.19 0.25±0.68 0.15±0.32 0.00±0.00 西医组 60 1.77±1.10 1.34±0.87 0.42±0.25 0.31±0.71 0.31±0.45 0.21±0.14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西医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西医组 60 18(30.00) 28(46.67) 14(23.33) 46(76.67) 中医组 60 26(43.33) 31(51.67) 3(5.00) 57(95.00) 3 讨论
眩晕症是一种感觉障碍,多表现为头晕、天旋地转感、恶心、呕吐、浑身无力、耳鸣、心慌、视力模糊等临床症状。本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