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从小写起-上海大众工业学校.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扬长避短从小写起-上海大众工业学校.DOC

第三讲 扬长避短 从“小”写起 主讲:张志达 一、指导思想:扬长避短 这是由三个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其一、我是一个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教学理论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研究,这是我之所短;而我的所长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比较了解,我的文言文功底还可以。所以,我的文章绝大多数是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如《文言文教学三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文言文教学三忌》(《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即使是纯粹的学术论文,所谈的学术问题也是涉及中学语文教学的,如《“并皆”辨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翼蔽”辨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向使”浅释》(《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分别探讨了三个词语的正确解释,而这三个词语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只有1992年和1993年在《古汉语研究》上发的两篇文章基本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无关。有的文章写的还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讲的内容。如《评改一则新闻》(刊《现代语文》2002年第5期),是在2076班上《应用文写作》课时讲新闻稿写作一课发的讲义;《言简意明 不亢不卑——评点一则应聘信例文》(刊《应用写作》2003年第4期),是在2076班上课期间分析《应用文写作》课本上一篇例文的讲义。《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所发的《谈谈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则是我在上海市中专语文教学年会上所作的发言。这是内因,最主要的。 其二、外因之一,即使我们有很深的理论修养,提出的见解十分正确、新鲜,但也论不上我们,很难得到发表的机会。这是由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因为我们都是既无权,又无大的知名度,起不了一言九鼎的作用。所以,我是不想在这上面做无用功的。这一点不多展开。 其三、外因之二,也是比较重要的。搞纯理论研究,写纯理论文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即使发表了文章,也不一定能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所帮助,而撰写结合教学的文稿,只要做个有心人,随时作好材料的积累而已,即不必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促进日常的教学,教学与写作相辅相成。如1993年我辅导本校学生参加上海市中专生普通话比赛,在决赛的辩论中我校学生获得了冠军。就根据那次竞赛的全过程,我写了《辩论的赛前准备》和《请君侧耳细细听》两篇文章,一篇专谈如何组队、如何指导立论等赛前准备问题,一篇谈比赛中如何听的问题,发表在上海《交际与口才》杂志上。再举一个别人的例子:1996年我曾被聘上海市职教系统第二届教育法评比语文学科组的评委,有一位获奖老师的说课稿后来也发表了。 那么,这种类型的文章是否有用呢?根据我有一次参加中专系统高级讲师申报论文鉴定的体会,多数老师交的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是会通过的。 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后,下面分论文的写作和投稿问题两个方面,谈十二个具体的“一点”。 二、关于写稿 理论有一点。什么是理论?经验是否是理论?我也关注理论研究,抽空看一些关于探讨语文教学的文章,对现在语文教学界有些什么争论、有哪些学派等也略有了解。但是,自己从不写纯理论研究的文章。因为我对语文教学,哪怕是100多年的现当代语文教学都没有系统的研究,作为一个中等学校的教师,既没有条件和时间,也没有水平去研究。所以只能是在自己心得体会中引用一些别人现成的理论观点,就是用自己的一些做法来阐述现存的理论观点。而重点,是谈自己是怎样认识、怎么做的。如谈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文章,我经常引用王力《谈谈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的观点,还有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一书中的一些观点。 选题新一点。如陆秋芳老师曾经发表过一篇谈教师心理健康的文章,我以为可以作为这一点的例子。因为讲起心理健康问题,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在一般教育杂志上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显得比较新鲜。从2000年1月18日国家招收公务员实行“申论”考试以来,开始产生了对于“申论”考试的研究。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而我于2001年起正巧参加了“申论”的阅卷工作,在阅卷中看了那么多答卷,难免有些思考,而且又看见有人在写这方面的文章,于是我也就以此作为自己的选题。写了《也谈申论的写作》等5篇指导申论写作的系列论文,分别发表于《应用写作》2002年第4、6期,2003年第6、7期,2004年第1期,还将构思一篇专谈第二题应试技巧的文章。 角度小一点。这方面,不少老师都已经意识到。如阮雅君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的《把复语知识引进文言文教学——兼谈陈涉世家的几则复语》(《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相机启发引导 激发钻研兴趣——屈原列传词语教学札记》(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等,都把角度定在教学的某一个具体的方法上。又如《“比笼”何所用》(刊《中学语文教学》)一文,讲的是中学课文《促织》一文中“比笼”是注释。这种笼子,课文的注释完全是错误的。但究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