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校歌背后百一十年荣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首校歌背后百一十年荣耀

一首校歌背后百一十年荣耀“钟山壮,长江长,我们的学校在中央……”2011年初的一天里,在台北的一处私宅中,一位耄耋老者与一个中年男子一起哼唱着。歌声音量不高,但满溢着自豪。 歌里提到的学校,就是南京市丁家桥小学的前身——中央大学附属小学(1938年-1946年),唱歌的中年男子是南京市丁家桥小学校长张义宝。老人叫周广周,曾任台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考选部常务次长,现任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他的父亲周抑堂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任中央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并在抗战胜利后带领教员们在南京的丁家桥34号复建中央大学附属小学。一段110年的办学史,在青老两代校友的共同回忆中逐渐完整地呈现出来。 “曾经听父亲说过,1902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期间,伴随着西风东渐,在扬子江畔的金陵古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和三江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后来又多次改名,我记得有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师暨南学校附属小学、国立东南大学附属小学、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中央大学附属小学,再后来我随叔父周鸿经来到了台湾,与父亲他们也失去了联系,就不知道学校的情况了。”老人回忆道。 张义宝接着告诉老人说:“后来又先后改名,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丁家桥小学、国立南京大学附属小学、国立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南京师范学院丁家桥附小、南京市丁家桥小学……经过十多次改名,今天依然存在。” 老先生热泪盈眶:“不容易,不容易啊……” 老先生向张义宝述说起抗战时期在重庆沙坪坝学校的艰难。那时烽烟滚滚,大半个中国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物资极度匮乏,学校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中大附小的师生们退缩。他们想到了学校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那就是用作围墙的栀子花。摘下它卖钱,筹款建校!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和星期天,全校师生在周抑堂校长的带领下分成两部分,年龄小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采摘栀子花,捆扎成花束;年纪稍大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拎着装满栀子花的篮子上街义卖。 然而,在日机频繁轰炸的非常时期,这样的义卖活动是非常危险的,老师和孩子们经常是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叫卖。后来,当人们听说老师和孩子们义卖栀子花是为了建学校,纷纷慷慨解囊,结果本不值钱的栀子花都卖了大价钱。周校长用这笔师生们舍命换来的钱,建起了幼稚园的教室和一座能容纳200人的简易大礼堂,剩下的木头又请木工给学校打制了一座滑梯,成为学校唯一的游戏玩具。 至此,一个完整的小学在抗战的大后方形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也是从那时起,《我们的学校在中央》成为了中大附小人最自豪的歌唱,延唱至今,为丁家桥小学110年的历史画卷配上了雄壮的音调。 110年的办学历史中,从这所学校走出了一批批杰出人才。这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名誉院士何凤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毛二可,中科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孙钟秀,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张耀明,福州大学校长钱匡武,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濮家骝,钢铁专家何麟生,微电子专家杨明,曾担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翻译的梅江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灯光总设计师、2012年春晚灯光总导演沙晓岚,画家丁谊,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播音员黄健翔,还有无数在祖国各行各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从“中央”到八方,他们一面自豪地高唱校歌,一面续写着这所学校的传奇与荣耀。 诚者自成:传承百年的学校精神 当我们审视丁家桥小学的过去和今天,并且尝试更深入地了解她的精神世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百年校史的文化脉络——“诚者自成”。 1917年,当时的校长江谦提出“诚”为校训,要求老师培养学生“诚者自成”的精神。“诚者自成”出自《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江谦校长说,“诚”是一个人完整的人格,“诚”是自己完成的,是自我人格完成的重要部分;凡是有诚心的人都会实实在在地去认真做事,而绝不敷衍,岂有不成功之理呢。 “诚者自成”的提出,如同赋予了这所年轻的学校以灵魂。从此,这四个字成为这所学校的一代代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特质。百年的时间里,风云变幻,世事变迁,作为一所学校,有荣耀与辉煌,也难免经历落寞和迷失;一批批的老师、学生在这里停留,然后离开。但是“诚者自成”的精神却在时间里不断发酵,越来越醇厚;一代代师生传承着“诚者自成”,从中获得滋养,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这四个字的内涵。 在1926年至1928年任校长的郑晓沧提出:“在儿童教育中,如果有谁去摧折或任其枯萎儿童灵性的萌芽,即是道德上的犯罪。”他要求老师们:“今后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育教学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