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崂山文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源远流长的崂山文化

第三章 源远流长的崂山文化 第一节 崂山----海上第一名山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距青岛市中心40余公里。山区东南二面濒临大海,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区的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 崂山形成于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 。山势东峻西缓,山体主要为灰黑色花岗岩。经千万年的风化和雨水的冲刷,形成“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的奇景。 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 一、崂山的来历 崂山,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二劳山、辅唐山、鳌山。 1、“牢山”说: (1)坚如磐石,牢固之意; (2)齐国养牛,圈地为牢; (3)天牢星相对此山。 2、“劳山”说: (1)山势雄险,行走劳苦; (2)绵延百里,劳劳广阔;“劳”通“辽”。 (3)始皇东巡,劳民伤财; 3、“二劳山”说:最早见于唐代李贤著《后汉书注》。 4、“辅唐山”说:唐玄宗改牢山为辅唐山。 5、“鳌山”说:丘处机名之。 崂山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文中有“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句;《本草》中亦有“天麻生泰山、崂山”句。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唐 李白 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元 赵孟頫 崂山拔地九千丈,崔巍势压齐之东。下视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气色鸿蒙。 —清 顾炎武 为访华严海上行,仙山楼阁眼初明。盘空磴折松为槛,挂月峰寒玉削屏。仙塔遥连潮色动,危石倒落涧云生。不知下界通何处,一路烟霞接上清。 ——清 高凤翰 蒲松龄在崂山太清宫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香玉》、《崂山道士》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二、崂山十二景 “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 2.龙潭喷雨 “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周至元 3.太清水月 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林绍言 4.明霞散绮 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涛。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 孙风云 5.海峤仙墩 混沌何年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尽,潮压万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来。蓬莱应浪藉,身世重堪哀。 — 憨山 6.那罗佛窟  清代即墨文人黄玉瑚有诗赞曰:“荒山留佛骨,卓锡何年至?那罗延窟存,东来识大意。 7.云洞蟠松 蓝水有诗赞曰: “白云深处白云洞,日日洞口白云封。惊看云中龙出没,一株洞后百年松。” 8.狮岭横云 明代即墨文人黄宗臣有《宿狮子峰》诗:“石上开樽有浊醪,海天东望月轮高。夜声时到秋山寺,半是风声半是涛。” 9.华楼叠石 “摩霄卓立碧芙蓉,天开名山第一峰。岚气蒸成金液水,海霞飞满石门秋。”——白永修 10.九水明漪 11.岩瀑潮音 清代山东抚军崔应阶有诗赞曰:“何处千崖万壑雷,高峰云静石门开。盘空舞雪飞泉落,扑面银花细雨来。碧水澄潭湛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 12.蔚竹鸣泉 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寻樵客踪。履下泉声三十里,杖边山色一千重。深藏胜境疑无路,绿到仙宫遍是松。更喜道人闲似我,邀看万朵碧芙蓉。 -—王大来 三、崂山的书院 康成书院 华阳书院 青峪书院 石屋书院 劳山书院 下书院 第二节 崂山道教文化 “名山大川,僧道多占。”崂山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更成为道教全真派自开创以来规模最大的丛林基地... 一、崂山道教的历史沿革 崂山《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载:“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年),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来崂山, 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又于建元三年(前139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宫’,为开山始祖。” 904年,唐代河南道士李哲玄来到崂山太清宫,新建一处殿堂以供奉“三皇”,并从整体上完善了太清宫布局。 924年,后唐道士刘若拙,从四川来到崂山 ,在太清宫南侧山坡上自建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以自修。 1195年,邱处机、刘长生等7人来到崂山“讲道传玄,宏闻教义”,崂山各道教庙殿的道士很快全部归依道教全真派 。 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 清代前期和中期,崂山道教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