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及改进例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及改进例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及改进例谈一、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反思 [案例1]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字——“美”。(老师教字的读音)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它呢?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然后写一个“王”,最后写了一个“八”(把“八”翻成了“丷”)。想记住这个字只要记住“大王八翻跟头”就行了。多么有趣啊! [案例2]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最好看的字——“美”。(老师先教字的读音)我们怎样才能记住这个漂亮的字呢?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楷书“美”字,然后带领孩子念歌谣:“王家大姐真可爱,两朵鲜花头上戴。”老师边念边把“王”和“大”描粗,并将上面的两点用红粉笔画成了花。孩子们美美地看着“美”字,高兴地笑了。 同样是认识同一个字,同样是用歌谣加强识记效果,[案例1]识字歌谣看似简洁,仅仅6个字,但呈现给学生的并非“美”的印象,至多是一幅滑稽好笑的场景,与“美”毫无关联。[案例2]的识字歌谣虽然多了一句话,但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字形与字义浑然天成,呼之欲出,在记忆“美”的同时,体验美、感受美。 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反思,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引导我们走向良性发展,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愉悦、享受收获。 二、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案例3]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山谷中的谜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索,看看山谷中隐藏着怎样的谜底? 听了十多节课,其“教学过程”基本是这样的:(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揭示谜底;(三)深入探究,抓住关键;(四)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第二课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教学重难点”设定为:“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和人生道理”,对于这一点,我实在不敢苟同。 教师们都沉浸在《特级教师教案》或《教师参考用书》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还要就松树树枝的弹性,用塑料尺在课堂上做反复的演示,最终只好通过学生翻来覆去地读“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来机械地呈现“读中感悟”。试想,六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再演示弹性吗?有短小精悍的故事作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退让”不是屈服,而是一种生存智慧。 [案例4]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散文的作者叫刘燕敏,距离我们不远,就在徐州,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老师非常喜欢她的散文风格,查阅资料归纳了她的作品特点:简洁的语言,精炼的故事,深刻的哲理。 下面我们认真读《山谷中的谜底》,以本文为例,来讨论刘老师作品的这一鲜明风格。 通过精读,同学们很快找出了论据:简洁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没有艰涩或华丽的词语;精炼的故事——非凡的故事,奇异的经历;深刻的哲理——以事明理,悟出智慧。 拓展延伸时,我推荐阅读了刘燕敏写的另一篇散文《埋藏了两千年的真理》,让同学们课外再比较思考,加深对刘燕敏哲理散文的印象。 上完这一课,无论是阅读的形式、阅读的容量都有所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大的改观,学习了探索发现,学习了归纳总结,也学习了新的表达形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这是深入研读文本的收获,更是冷静反思的结果。反思之后改进,改进才能提高。如果我们目不斜视,看到的便是同样的风景,而不停地转换视角,才能开阔眼界,领略更远处的风光。 三、在提高中巩固,在巩固中创新 [案例5] 情境一:一位同学演示:蹦跳着走进教室,说:“我们班在广播操比赛中得第一名啦!”训练学生描写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 情境二:教师和一名学生表演对话,要求其他学生听清楚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 模仿习作:1.明确习作要求。2.课堂小品表演。3.同桌互相讨论:小品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4.播放小品的录音,再现情境。5.投影演示句子,学生练习说话。同桌互说、指明说,然后评议。6.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清楚。同桌互说、指明说,然后评议。7.当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案例6] 1.出示对话片段: 小猴子: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 小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2.学生读上面这段话。学生上台读,选拔演员,进行表演。 3.让学生将刚才表演的过程写下来:第一,要分段;第二,要注意提示语的变化。 纵观这两个习作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而言,[案例5]这样循序渐进的习作指导值得肯定,但与[案例6]稍作比较,我们马上就能分辨出教学设计的高下。前者是一种巩固式的练习,而后者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前者是刻板的、封闭的由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