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播连线报道中现场表述要充分为报道主题服务
广播连线报道中现场表述要充分为报道主题服务近年来,随着广播媒体的日益走红,记者连线报道也成为各家电台最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手机与直播间联通,第一时间为听众描述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既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又实现了新闻最快化的传播,凸显了广播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如今,记者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广播参与媒体竞争的一支利器。但是纵观许多记者的现场连线报道,由于记者在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及形象思维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连线报道的“现场表述”,不能很好的为报道主题服务,应加以注意,尽量避免。
一、广播连线报道的现场表述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随着新闻广播改革的兴起,连线报道在广播节目中得到大量应用,成为时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原因在于:一是连线报道成为第一时间向大众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种报道方式;二是表现形式上连线报道比广播消息稿更生动,通过记者的个性化语言,打破了主持人单一播出的形式,避免长时间播音带给听众的沉闷感;三是连线报道比录音报道简便、快捷;四是连线报道凸显了“新闻在现场”的价值内涵,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都为连线报道的大量应用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
一般说来,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通过采访来获取新闻材料、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对新闻事件进行叙述,具有一定的时效滞后性,不能实现现场与播出的同步。
如今,许多连线报道在表述上千篇一律,似乎成了一种格式化。比如某新闻发布会的连线报道,许多记者都是这样来描述:“我现在在某某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现场多家电视台的摄像机已经架好,广播记者和摄影记者也纷纷占据有利位置,来自某某报、某某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如若干新闻单位的记者出席了这次发布会。”其实,听众并不在意都有哪家新闻单位记者出席发布会以及现场有多少摄像机、照相机,大家最关心的是新闻发布会上所发布的消息,这样加入不必要的现场表述,反而冲淡了连线报道的价值,不能很好的为连线报道主题服务,有喧宾夺主之感。
二、做好连线报道一定要“在现场”
现场记者一定要去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新闻报道要力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报道。记者行业有一句经验之谈:脚底板下出新闻。记者只有到第一线、到现场去,捕捉到第一手材料,从中发现新的线索、新的事实、新的角度、新的背景,阐述对客观情况的分析和评论,才能给听众传达来自现场最真实的声音,
也许会有人说,在通讯设施匮乏的年代,靠脚底板跑新闻是无奈之举,而如今通讯如此便捷,信息极易复制,新闻工作者没有必要亲自扎到基层去捕捉新闻。其实,在新媒体传递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记者从其他媒体的信息中找新闻,远不如亲身到基层来得真切和鲜活。当前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示我们:专业媒体从业者的作风必须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新闻现场,接触新闻当事人,准确、完整呈现事实全貌,并对新闻事件作出分析。
现在不少电台将广播连线栏目化,经常导致记者昨连线报道的时间要等待栏目播出时间,使记者不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播报新闻,扼杀了连线报道的活力,有悖于新闻规律。首先,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节目所限,没有时间连线前方记者,不能体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其次,连线栏目播出的时候,新闻事件已时过境迁,记者为填充节目而连线,损失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时效性。固定化的连线栏目与动态的新闻事件和进行式的连线报道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节目的设置上,不应把连线报道固定化为栏目,记者连线不宜延时,而应该采取递进式的报道方式,在动态中丰富报道内容。
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一些连线报道中,经常会听到记者说:“我现在是在某某地方进行采访、我看到了什么什么”,但是从广播里传出的声音听不到一点背景声,很让人怀疑是否真的是从现场发来的。从一些优秀的连线报道中,我们会发现如果利用好烘托气氛的现场音响,将会更有利于表现主题。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创的广播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在今天仍然值得广播记者学习和借鉴:“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我们就能在附近听到枪炮声。探照灯正在向这个地方的上空搜索。你们将会听到两次爆炸声。听,爆炸了!”这篇报道把现场场景与记者的感受紧密结合,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增强了广播的可听性。
三、记者要学会观察
作为广播记者,学会观察是最重要的。作现场连线报道的记者,不仅要抓住事件发展的整体脉络,更要牢牢把握可能出现的事件进程重大变化的各类节点,同时,记者还要时刻注意现场具有个性和内涵张力的声音细节。
广播连线报道并不是记者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