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威廉布莱克诗中父母及孩子意象矛盾性
探析威廉布莱克诗中父母及孩子意象矛盾性摘 要: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其诗歌中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其中包括描写儿童的诗歌9首。这9首诗所体现出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及孩子对待父母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相互矛盾。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 父母 孩子 矛盾性
1.威廉·布莱克及其诗歌
1.1威廉·布莱克诗歌
威廉·布莱克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在近代英国文坛上,布莱克的诗歌可以和彭斯、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著名诗人的诗歌媲美。他的诗歌主题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布莱克早已走向世界。“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花看天堂,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是很多中国读者熟悉的名句。这两行朴实无华但却含蓄隽永的箴言也清楚地说明了他的作诗目的。沙粒虽小但却能反映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这恰恰就行诗人作诗一样,一首首简短凝练的诗篇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诗作者所处年代社会的种种。
1.2对于威廉·布莱克诗歌的研究
威廉布莱克是“英语文化史上最重要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从一个贫困的、为人所排斥的诗人到一位在文学研究中广受欢迎的人物,从人们所认为的神秘主义者、怪人,到被华兹华斯和艾略特评价为伟大的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全球已经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研究布莱克的诗歌,如布莱克贫困潦倒的生活、他的神话体系、深邃的诗歌、奇异古怪的想象和哲学、诗中的女性观,以及其诗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在这当中,近些年研究最多的当属威廉布莱克诗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批判。这些研究大多通过布莱克诗中对儿童的描述,指出布莱克对当时英国国政府和英国教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残酷压迫和蹂躏,以及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父母对儿童的冷漠无情。
本文将分析威廉布莱克131首诗中9首与儿童相关的诗歌,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父母与儿童的微妙情感。
2.威廉·布莱克诗作背景
2.1诗人个人成长背景
威廉布莱克1757年生于伦敦,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但是他从小就喜欢诗歌,绘画,而且想象力极其丰富。14岁时,布莱克成了一个雕刻匠的学徒,学成之后,他便开始以雕刻为生,他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依然非常清贫,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827年他去世。从此不难看出,布莱克一生穷困潦倒,接近贫苦大众,包括自己在内的穷苦人民的疾苦,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素材,也使得他有了揭露统治者残暴、教会黑暗的创作思想。
然而,布莱克清贫的一生并不缺少关爱。布莱克虽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但是母亲给了他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其成家之后,妻子伊丽莎白成为他得力的创作助手,妻子的勤劳善良甚至成为布莱克日后创作的女性形象来源。
由此可见,正如先前的学者所探讨的那样,布莱克通过这些诗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包括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教会对儿童的迫害等,但是父母与孩子绝不是冷漠,而是父母对感情的克制,以及对付出感情的恐惧。
2.2社会大背景
布莱克时期的英国正经历着社会巨变。1757年出生的布莱克经历着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后果。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影响深远,它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提高,因为手工劳动开始逐步被机器所代替。但是,建造工厂使得无数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手工业者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由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批工人失业,这就是“机器吃人”。资本家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剥削产业工人,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为了土地抵制圈地运动,工人为了就业,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进行罢工,更有甚者捣毁机器,工人的反抗却遭到政府的血压镇压。国内局势动荡不稳,英国政府还连年对法国作战,更是劳民伤财,英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此外,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生活条件恶劣,医疗设施不齐全,婴儿的成活率。很多孩子在出生后不久便会夭折,也有的只会成长到十多岁。这样的事情即便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也常有发生,更别说在普遍穷困的大众家庭中。除了婴儿夭折率高外,妇女生产承担相当大的生命危险。在那时的英国,因难产而死的妇女数不胜数。
在当时的环境下,孩子的境遇极其糟糕。许多穷人家的孩子被父母逼着去做童工,如扫烟囱的童工。这些孩子冒着被烫伤甚至窒息的危险,钻进漆黑、狭小的烟囱,在里面屈伸爬行。他们大多数年龄很小,很多人还不到十岁。
3.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父母与孩子意象
3.1矛盾的意象
威廉布莱克共创作131首诗歌,其中9首诗歌描述到了儿童,在这全部9首诗中,布莱克都提到了孩子的母亲或者父亲,或是两者,布莱克似乎将孩子与父母联系在一起。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