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议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

浅议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中图分类号:J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广阔的居住区域和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汉族民间舞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地区特色。北方的传统秧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和山东秧歌之分。南方流行花灯有云南花灯、广西彩调、福建采茶之别。北方的民间舞多具古代刚劲之遗风,南方的民间舞则以绮丽纤巧、婀娜多姿见长。地处黄河、长江之间的淮河地区的花鼓灯,兼取南北之长,形成刚柔相济,男子矫健,女孩俊俏的特色。汉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龙舞,更是腾空飞舞,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龙舞、狮舞、高跷、鱼灯等尽显风采。 其它55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小,但居住面积却占中国总面积的50—60%。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和边疆等地,自然环境相差很大。这些特点在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反映出来。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各种舞蹈形式。如北方牧区的蒙古、哈萨克等民族,舞蹈多表现游牧生活,动作刚强,节奏激烈,南方农业区的壮、黎、哈尼等民族的舞蹈多表现采茶、舂米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舒缓。民族杂居地区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较多,“象脚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间舞蹈,但邻近傣族居住的景颇、阿昌、德昂等地区的民族也盛行“象脚鼓舞”地处西南的苗、壮、侗等民族普遍流行芦笙舞、铜鼓舞和师公舞。在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龙舞、狮舞,在侗、布衣、苗、羌等民族中也流传甚广。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民族民间舞蹈技巧 1.技巧风格化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北京舞蹈学院明文军教授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