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大陆S 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 中国科学.PDF

华南大陆S 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 中国科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南大陆S 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 中国科学

第45 卷 第23 期 2000 年 12 月 论 文 华南大陆S 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滕吉文 王光杰 张中杰 胡家富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云南大学物理系, 昆明 650091. Email: jwteng@c-geosis.c-geos.ac.cn ) 摘要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 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 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 带 4 4 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该区 S 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同时 结合该区人工地震深部探测速度结构剖面综合研究了该区构造格局与断裂延深和延伸. 研究结果 表明: 华南大陆Moho 界面埋深为 30~40 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 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 60~100 km, 变化幅度较大. 郯庐断裂跨过长江 后在64~96 分格(NS)和65~97 分格(NS)之间地带向南延伸, 垂直错动幅度可达10 km, 可伸抵170 km 左右的深处, 并在海南岛东侧附近潜入海域. 太行山-武陵山-苗岭-越北山区巨型重力梯度带 南段深部 Moho 界面与软流层顶面均向南加深下倾, 并伸入海域. 它可能与郯庐断裂带汇合, 这 条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均受到东西向潜伏构造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 地震面波 Moho 界面 地幔盖层 软流层 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 南延 华南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端, 西倚青藏高原, 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界, 东南濒临西太平 洋, 呈现出一幅由内陆到陆缘及沟 弧 盆系列的地貌景观. 华南大陆及陆缘是由不同时期 [1] 的块体在地史期间不断拼贴组成的联合大陆 , 这表明它必然具有异常的深层过程. 我国东部 郯庐断裂带在华北地区中段极为明显( 由地表浅层到深部), 而跨过长江以后是否已中断或是向南 [2~7] [1,8] 继续延伸? 许多研究者 认为郯庐断裂带终止于长江, 而不再向南延伸. 也有研究者 从地表 地质构造进行了估计, 认为有可能延伸. 对于这一重要问题至今尚无确切的深部判据, 存在争议. 本文通过该区Rayleigh 波频散反演S 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求得郯庐断裂带两侧的Moho 2492 论 文 第45 卷 第23 期 2000 年 12 月 界面起伏 地幔盖层和地幔低速层的深部分布特征, 同时结合该区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速度结 构剖面进行综合分析, 进而研究该断裂带的向南延伸. 1 频时分析技术与面波频散测量 (1) 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 地震面波频散测量所确定的相位 振幅以及群到时都是周 期函数. 这些数据不仅对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而且对研究震源物理和地球的非弹性均是 [9] 十分重要的 . 在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中, 由地震面波求得的解的可靠性和分辨率均依赖于 周期范围和频散数据的精度, 它是集几十年发展起来的频散测量技术( 即集峰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