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地震研究工作
(下)
编者董原
目 录
地震观测与地震学研究1
地震发生的地质环境研究44
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探索74
地震烈度鉴定和地震区划139
地震区划与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148
1 地震研究工作(下)
地震观测与地震学研究
地震观测
一、台网的建立与发展
(一)51 式中强地震台网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把建设的重点首先放到了黄
河流域诸省市。这里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震活动水平较
高,本世纪以来曾多次发生灾难性地震。为了判定这些
重点建设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中国决定先在黄河流域布
设一批中强震观测台。
一九五四年初,在兰州、西宁、太原、西安、官厅
(北京)等地同时安装了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51 式地
震仪;随后又于一九五五至一九五六年,在天水、大连、
佛子岭等地设立了同类地震台;至此,加上原有的南京、
上海(佘山)等台站,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强地震
观测台网。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设立的规模较大的
地震观测台网。虽然这些台站使用的地震仪器只有水平
分向,其灵敏度也比较低,只能记录一些有感地震,但
对监测当地地震活动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这个台
网的建立,使中国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微观地震资料。
(二)全国基本地震台网的建立。
为了迅速发展中国的地震科学事业,仅靠51 式台站
是不够的。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灵敏度,能较好记录近震、
远震及第一类脉动的宽频带地震仪,建立起全国基本地
2 地震研究工作(下)
震台网势在必行。
一九五六年,根据中苏科技合作协议,中国决定采
用当时比较先进的苏联基尔诺斯式地震仪(基式地震仪)
作为中国基本台的主要仪器。该仪器频率特性为平坦型,
在周期 0.2 秒至 10 秒范围内能正确反映地面运动;放大
倍率为 1000 至3000 倍;台距一般不超过 1000 公里。经
过对其记录和时间服务系统进行改进和研制后,于当年
下半年开始在国内试制。
一九五七年三至五月,采用中国生产的基式地震仪
先后建立了昆明、成都、兰州、南京、佘山(上海)、拉
萨、广州、北京等 8 个基本地震台;一九五八年前后,
又在原有的长春、西安、包头等中强震台站上配备了基
式地震仪,还增设了武汉基本台。至此,全面完成了在
全国兴建第一批 12 个基本台的任务。
这个台网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地震观测水平,
促进了中国地震科研事业的发展,为研究地震成因及其
他地球物理问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
六十至七十年代初,又新设了乌鲁木齐、喀什、泰
安、高台、牡丹江、海拉尔、泉州、呼和浩特、贵阳、
琼中、沈阳等基本台;并在太原、大连等台增设了基式
地震仪。这样,基本台网遍布全国,大大提高了对国内
外地震的监测能力。
一九七一年国家地震局成立后,这些地震台成为局
属全国性基准台,也是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
局的中心台站。经过多年整顿和充实,这些台站不仅装
备了先进的地震仪器,有些还增设了地倾斜仪、地应力
仪、地磁仪、地电仪、地形变仪等各种仪器,使之成为
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报综合观测台站,其中相当一部分还
3 地震研究工作(下)
担负着国际资料交换和技术合作的任务。
(三)区域地震台网的建立与发展。
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以前,中国主要是在地震比较
活跃的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或特殊的地震活动区建立小范
围的区域地震台网,以详细研究监视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这种台网在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均有建立。
邢台地震后,随着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高潮的到
来,中国各省区地震部门先后组建,随之区域地震台网
也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故原有的小区域台网多并入当
地台网。到一九七六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29 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全国区域地震台
站已达260 多个;截止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国区域地震
台站增加到435 个。
(四)传输地震台网的建立与发展。
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