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字批评:文论阐释的中国路径
李建中
摘要:无视西方语言与汉语言的根本性差异是导致“强制阐释”的重要原因,故中国文论避
免“强制阐释”的途径之一是回归“汉字批评”,即在文论阐释中回归汉字思维、汉字意识和汉字
本位。“汉字批评”的学理依据有三。其一,中国文论的根在古文字(殷虚卜辞、商周铭刻、周
秦籀篆),故文论阐释须追溯字义根抵及字文化渊源,从形、声、义的不同层面诂训语根,诠释语
义,演绎语义之原生、衍生、再生及生生不息,辨析本义与他义(如古代梵语与近现代西语)的
博弈或格义。其二,汉语的性质是表意.意之所随者缘境而异,高度语境化决定中国文论阐释对
文本的高度重视.故须依据文学及文论文本返回语义现场,于敷陈事理与摄举文统的互通中厘清
中国文论的理论内涵。其三.汉语生命力强盛以及长寿的秘诀在于常用常新,就中国文论之语用
而言,因其通而亘古亘今,因其变而日新其业,故须在会通适变之际重识中国文论的语用生命,
揭示其历史意蕴及现代价值。中国文论孳乳于汉字语根、鲜活于语境而通变于语用,文论阐释的
中国路径必然创生并通达于追根、问境和致用之际。
关键词:汉字批评;文论阐释;追根:问境;致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12ZDl53)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067—07
在论及不能用西方理论强制阐释中国文论的实 故须致“用”。由追“根”而问“境”,由问“境”
践及理论缘由时,张江教授指出了“一个基本事 而致“用”,似可探出一条文论阐释的中国路径。
实”: “西方语言与汉语言,无论在形式还是表达 汉语的根柢深藏在古文字(殷墟卜辞、商周铭
上都有根本性的差别.用西方语言的经验讨论和解 刻、周秦籀篆)之中,需要刨“根”才能问底。从
决汉语言问题,在前提和基础上存在一些根本的对 20世纪初的甲骨文,到21世纪初的清华简、上博
立。不能简单照搬。也不能离开汉语的本质特征而 简.每一次考古发现都是一次刨根问底。随着
用西方语言的经验改造汉语。…··实践证明,语言 “新”的文字材料的不断出现. “新”的古文字被
的民族性、汉语言的特殊性,是我们研究汉语、使 不断识认.中国文论阐释的新景观新气象新收获便
用汉语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研究文学、建构中 在刨“根”中不断呈现和展开。
国文论的出发点。离开了这一出发点,任何理论都 汉语的性质是表意,意之所随者缘境而异。汉
是妄论。”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将汉字归入 语之“表意”既无时态标识.亦不重空间定位(如
“表意体系”,随后宣称他的研究“只限于表音体 前后、内外、出入等所指颇为随意),更有反训、
系”⑦。当我们别无选择地要用汉字阐释中国文论 隐喻、假借、转注、谐音之类,使得汉语的言说与
时、首先需要回答的却是:作为“表意体系”的汉 解读高度语境化,若脱离语境则“不知所云”。中
字,其根本性特征是什么?而紧随其后的追问则 国文论的话语体系“话中有话”,故阐释之时先须
是:由汉字的特征所决定的中国文论阐释的路径何 问“境”,先须返回语义现场。非如此不能释名彰
在?汉字的语根太深,故须追“根”;汉字的语境 义、敷理举统。
太重要,故须问“境”;汉字的语用是其长寿秘诀, 汉语“长寿”的秘诀在于语用, 《周易》“鼓
2017.567
万方数据
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宏大之用, 《文心雕龙》 释当下文学(比如互联网上的文学文本),从而导
“‘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是微观之用。经史子 致“文学”这一关键词之“能指”与“所指”的分
集,周秦汉唐。无不因重“用”而致“用”。汉语 离,导致文艺学理论与文学史事实的分离。
的致“用”酿成中国文论的致“用”,中国文论的 导致“分离”的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中国银行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神经介入治疗概述及护理常规.ppt VIP
- 舒伯特第二即兴曲,降E大调 D.899之2 Impromptu No. 2 in E flat major, D. 899, No. 2 Op90 Schubert钢琴谱.pdf VIP
- 深潜器钛合金框架结构装配焊接工艺研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doc
- 村两委工作细则汇编.doc VIP
- 业财融合背景下项目全周期创新管理研究与实践探索.docx VIP
- 《耳穴压豆疗法》PPT课件.pptx VIP
- 设备故障率分析图表(月度).xls VIP
- XXX村两委班子工作职责(最新整理By阿拉蕾).doc VIP
-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