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熹思想中的情理法
朱熹思想中的情、理、法
吳政霖
摘要
長久以來,華人社會似乎有種普遍地對政府法令制度漠然的現象,另一方
面,長久以來,華人社會之中一般人民在觸及「違法(形式上法令規範)」之時,
經常『不由自主的』浮現且強調「情、理、法」。擺盪於強調「情、理、法」之
際的不由自主態度,與華人對於政府法令制度的相對漠然態度之間,有何關連?
與上述中國文化社會穩定狀態下的規範信仰有何關連?這些問題令人好奇。然
而,近現代我國學者關於法制史的研究,幾乎都以「制度」為主軸,探討法律制
度、典章本身或實踐面源由、變遷的現實因素,與相關重要思想家思想論述影響
等等,似乎仍未對這一層面多所著墨。
宋以降理學家對於情、理有不同以往的發見、體會。「情、理、法」的探討
若及於朱熹思維之間,在其深刻而豐富的著述、影響力至清末仍不衰的情況下,
或有可觀學術成果可供發掘。在此行文主要議題:以心性論與工夫論所連接的朱
熹理學軸線,詮釋、分析朱熹思想內部的情、理、法觀念之間,有否指涉、隱含
一種規範概念形式上「法(律)」的概念形式僅居次要的理解?該規範概念形式
所涉的整體理解中,「情」、「理」與「禮」、「道德」有何牽連?
本文共分五章;除了首章緒論及末章結論之外,主要論述分為三章。其中,
略分為「情—理」與「理—法」兩探討階段,分列第二章、第三章討論。
第二章首先介紹先秦儒(以四書為主)的情理交融論述、修養次第境界。《論
語•泰伯》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應可認孔子提出了從素樸情感狀態經
德行進階至美善情感的次第;達「成於樂」者,人心中天理與情欲融合在一起,
天理便以情的狀態流出。其次,探討朱熹「心性」之間的主宰理念與以道心為主
宰的情理交融狀態,「天理人欲,同行異情」,以道心為主宰則為聖人之情、以人
心嗜欲為主宰則得常人之情。面對「心所發為情,或有不善」的氣稟之蔽,如何
從心主宰修養過程動靜面著手?朱熹認為其間終極工夫為《中庸》上的中和工夫。
第三章首先探討「禮」在執中工夫階段的意義,朱熹認《論語•顏淵》的「克己
復禮」、「非禮勿視/聽/言/動」作為修養工夫、為學上的「定本」,又說「非禮勿
視/聽/言/動」是「勝私復禮之機」、「非至明不能察其幾」,最是關鍵;其中的「禮」
是天理之節文兼人事之儀則,人心道心惟精惟一,義理之性教自己動輒以「非禮
勿視/聽/言/動」揮止禁約其私欲,便能復得天理之節文(禮)而回歸天理之自然。
工夫修養脈絡下的「禮」無論就其概念意義或理論定位而言,皆與天理不可分。
至於面對儒家經典所呈現「禮樂刑政」的理想境界,唯有入世且堅毅一貫的如儒
士,方能復得繼天立極、道統道學合一的相當於二帝三代盛世階段。關於其他制
度型態,分別就單論刑法與泛論的「刑政」兩點探討:單論刑法部分,刑法是禮
法的附庸,其功能主要在嚇阻人民行為不檢、為惡;泛論「刑政」部分,「刑政」
只是為政者治民的工具,至多只能使人民畏於威權,無以感發人心,無法論其心
性工夫之證驗。
關於情、理、法所涉義理部分已簡要呈現如第二、三章所述。而第四章續介
紹朱熹對於「情、理、法」的理想搭配與齟齬時的敘述,包括摘錄《儀禮經傳通
解》上經典敘述與註解作為實例。又探究情、理與律令、刑法的齟齬部分,本文
討論「情重法輕/情輕法重/情法相當」認其輕重評價之所出,在於人情及其背後
的理(情理),律令、刑法則是作為被衡量的客體。又若執法者直接本於律令、
刑法,無視於下工夫,則會被朱熹評為法家、酷吏般慘酷深刻之流;相對的,舜
「竊負而逃」其愛親之心勝,行為合符於天理的親情流露,而得「聖賢之心」。
最後,總結朱熹說法指出:若情、理、法的「法」指朱熹理解下的禮法,則建構
出一個權衡立論、兼具「天理之節文」內涵與「人事儀則」實體的道德體系與人
間秩序,禮才是根本規範。若「法」指朱熹理解下的王法/ 國法等刑政部分,則
是勾勒出一個「明刑弼教」現象,此際,情、理可想而知所呈現的無非是「教」
的部分、俗稱的「禮教」;而律令、刑法若非依附於「明刑弼教」而間接具合(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