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DOC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 第一章 气候变化与未来过去100年和50年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变化做出评估,同时对今后50~100年变化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湘、赣南部至南岭以北地区达18℃以上,汉江上游地区14℃左右。上游地区受到地形的影响,由四川盆地的16℃降低到源区的-4℃四川盆地为闭合高温中心区,大部在16~18℃之间重庆至万县地区达18℃以上;云贵高原地区西部高温中心达20℃左右在海拔500m以上的一级阶梯地区,气温在10℃以下。 年 春 夏 秋 冬 长江 14.0 14.0 23.2 14.7 4.1 中国 10.9 11.6 22.1 11.6 -1.5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处我国亚热带,生长季较长,超过200天,热量资源比较丰富,稳定大于等于10 ℃累积温度达到5000~6000℃以;上游的四川盆地作物生长季多在250天以上,热量资源丰富,但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生长期较短,只有50天左右,热量资源相对匮乏,稳定大于等于10 ℃累积温度一般在5000 ℃以下,长江源区不足200 ℃,是我国热量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二.降水和湿度 (1)降水。我国1956-2005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24mm,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递减趋势,等值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多在800mm以上。其中,东南和华南沿海及丘陵地区在1600~2000mm;广东、广西和海南部分地区超过2000mm。秦岭淮河以北,陕西、山西、河北及东北大部年降水量在400~600mm;大兴安岭、榆林、兰州、拉萨一线西北地区多在400 mm以下;新疆天山以北100~300mm、以南不足100mm,在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更是不足50mm。流域上,东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而在西北诸河流域则不足300mm。 图1.2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夏季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在东北、华北和西部大部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其中,大兴安岭、渤海湾、西部的中部地区比例超过70%;西南雅鲁藏布江以南部分河谷地区比例可达到 80%。冬季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最少的季节。除东南部、新疆大部分和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外,各地冬季降水量的比重在5%以下。受到季风活动影响,春季降水在我国东南部的比重较高。在鄱阳湖、洞庭湖、武夷山区和南岭等地区占全年降水的35~45%。台风影响下,我国海南岛及以南海域的秋季降水也能占到全年降水的30~45%。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27mm,属于我国降水量较为丰沛的地区之一。但受到环流和下垫面的影响,降水量的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容易形成水旱灾害。降水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多,西北少的趋势。中下游地区除了汉江水系和下游干流区下游外,降水量均多于1100mm。大部地区降水量在600-1100mm之间 年 春 夏 秋 冬 长江 1126.7 311.9 494.3 227.0 92.1 中国 823.9 191.3 417.1 159.4 55.8 时间分配上,冬季(12~2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最大降水月为7月,平均降水量177.9mm最大降水月为6月,平均降水量为201.2mm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减少,大部分地区10月雨量比7月减少100mm左右。20 cm口径的蒸发器安装在距地面70 cm的高度上,由于水体面积很小,器壁甚浅,所测出的蒸发量比实际的蒸发量要大得多;而E601型蒸发器面积为3000 cm2,仪器埋在土壤中。顶端距地面7.5 cm,所测得的蒸发量比较接近实际水面蒸发量。但E601型蒸发器观测资料年代相对较短,20 cm口径的蒸发皿观测时间序列长,况且它与水面蒸发之间存在很好的蒸发皿折算系数,年折算系数约为0.69,因此20 cm口径的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可以代表水面蒸发的变化趋势。 根据1956-2005年蒸发皿蒸发量,我国大部分地区年蒸发量为1200~2000mm。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四川盆地、湖北西部、贵州东部和北部是我国水面蒸发量的低值区,在1000~1200mm左右。西藏中西部、南疆、青海西部、河西走廊、内蒙中西部是水面蒸发高值区,年蒸发量超过2000mm,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可高达2400~3200mm(图1.3)。 我国蒸发量的年内变化很明显,多数地区是夏季蒸发量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但在东南和华南地区秋季蒸发量大于春季,西南地区春季蒸发量最大。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水面蒸发为600~1000mm。而在江淮以南地区、东北东部和北部地区蒸发量一般是400~600mm;南疆至内蒙中西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