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减振实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隔振减振实验

隔振减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隔振减振的基本知识,学习隔振减振的基本原理; 2、了解隔振减振效果的测量,判断系统隔振减振的有效工作频段。 二、实验仪器 1、ZJY-601T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偏心电机、激振器。 2、空气阻尼器、动力减振器。 3、实验仪器安装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隔振有两类,一是隔离机械设备通过支座传至地基的振动,以减少动力的传递,称为主动隔振;另一种是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设备或仪表仪器,以减小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本实验将研究探讨被动隔振的现象。 隔振传递比:T = A1/A2 隔振效率: E =(1- T )·100% 四、实验步骤 测量并记录空气阻尼器的质量,将传感器接到其上方,打开DASP软件,用锤子轻敲空气阻尼器,通过分析得到的频响曲线1.886 20 0.09745 0.05357 1.819 9 0.02557 0.01400 0.183 21 0.08893 0.06274 1.417 10 0.04433 0.01827 2.426 22 0.08562 0.07150 1.197 10.5 0.05973 0.02456 2.432 22.5 0.08507 0.07801 1.091 11 0.08067 0.02983 2.704 23 0.08352 0.08497 0.983 11.5 0.114 0.03857 2.956 23.5 0.08518 0.09123 0.934 12 0.160 0.04557 3.511 24 0.08534 0.09339 0.914 12.5 0.119 0.04852 2.453 25 0.08544 0.115 0.743 13 0.189 0.04078 4.635 26 0.08811 0.134 0.658 13.5 0.144 0.03308 4.353 28 0.09419 0.187 0.504 14 0.173 0.03553 4.869 30 0.110 0.277 0.397 14.5 0.204 0.03554 5.740 32 0.150 0.459 0.327 15 0.216 0.03158 6.840 34 0.295 1.069 0.276 15.2 0.243 0.03390 7.168 34.5 0.345 1.339 0.258 15.5 0.219 0.02657 8.242 35 0.359 1.468 0.245 16 0.172 0.02301 7.475 36 0.305 1.327 0.230 16.5 0.151 0.02329 6.483 36.5 0.277 1.254 0.221 17 0.133 0.02881 4.616 38 0.176 0.896 0.196 17.5 0.123 0.03210 3.832 40 0.117 0.635 0.184 18 0.117 0.03575 3.273 45 0.124 0.620 0.200 18.5 0.108 0.04109 2.628 50 0.0673 0.487 0.138 19 0.108 0.04734 2.281 60 0.0566 0.365 0.155 2、将以上数据画出的曲线 如下 分析: 实验给的数据:空气阻尼器固有为吸振频率,fa=16.12Hz; 隔振频率,fa=22.63Hz; 上图中幅值A1代表空气阻尼器的幅值情况;幅值A2代表简支梁的幅值情况。频率较低的区域,简支梁的幅值很小。在频率为16Hz时达到最小值,该频率接近空气阻尼器理论的吸振频率。此时,简支梁理论上的振幅应该为0。但由于实际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简支梁的振幅不可能为0。然而在低频率区域中,空气阻尼器的幅值相对简支梁的振幅要大,对于被动隔振的概念来讲,在低频率区域是起不了吸振的作用。由下图可看出,此时传递比的值基本上达到了峰值。当频率大于等于23Hz时,也就是空气阻尼器吸振频率的倍之后,简支梁的振幅开始大于空气阻尼器的振幅,开始起到隔振作用。上图中两曲线的交点(也就是下图中两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频率称为隔振频率,在隔振频率之后的频段中,空气阻尼器的振幅逐渐减小并趋近于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绘制E-λ曲线 频率比λ=f1/f0(f0: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即fa;f1:激振频率) E-λ曲线基本的形状是传递比-频率曲线的垂直翻转,其反应的实验性质与传递比-频率曲线相同道理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