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批判到并蓄-社会性别理论发展脉络.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批判到并蓄-社会性别理论发展脉络

由批判到并蓄:社会性别理论发展脉络摘 要:女性主义的理论的初始立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于男性为主导的知识建构与话语霸权,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初期的理论发展必然是对于原有知识体系的反抗与批判。但是,如果认为仅仅经由女性主义的批判就能完成对于男女不平等的解构,那么阶级、文化、宗教、种族、民族、市场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等同样会造成男女的差异和不平等状况的因素就会被排除在外,从更为综合的性别不平等视角出发,扩充性别研究的视野,由此社会性别的理论由单一的女性主义源头扩展,进入主流的知识领域。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平衡;社会性别;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017-05 女性主义理论的出现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令人瞩目的革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甚至颠覆了原有的许多研究,它将性别因素作为一个基本的要素引入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意识中刻板的性别印象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然而,随着研究论域的狭窄化和研究建构的偏颇,女性主义本身也遭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一种新的更为关注男性――女性的平衡化性别取向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社会性别由一种单一性的议题逐渐扩展,发展出完整的理论议题和研究对象,成为一种更具建设性的社会理论范式。 一、女性主义批判及其局限:矫枉过正 女性主义的理论的初始立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于男性为主导的知识建构与话语霸权,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初期的理论发展必然是对于原有知识体系的反抗与批判。在女性研究中,这些自称为“不守规矩的知识”首先拒绝和否定由男性一手建构起来的包括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在内的知识体系。女性主义对男流社会学的挑战在于,社会学必须彻底反省整个学科的内容及其方法论,社会学必须要认识,除了男人的观点之外,也必须从女人的观点去看世界[1]。在女性主义看来,由于已有的知识及其生成的社会结构都是在男性的主导下建构起来的,因此,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习以为常的结构都成为问题,主流社会学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具有争议性[2]。 然而,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女性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单纯的批判不但难以恢复社会生活整体性中的性别社会事实,而且也与女性主义的原初立场渐行渐远,正如很多男性研究者所批判:女性主义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而且其中存在的女性话语霸权堪称与其所着力批判的男权主义一样。如果认为仅仅经由女性主义的批判就能完成对于男女不平等的解构,那么除了性别因素的影响,阶级、文化、宗教、市场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等同样会造成男女的差异和不平等状况。特别是将目光转至发展中国家、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语境下的女性时,研究者尽管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但是这种不平等背后的往往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在发挥着影响,比如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问题并不在于女性地位的低下,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极端贫困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地区整体的生活发展水平。 西方的研究者早就注意到“抽象的”女性是不存在的。女性劳工的抗争既出于女性的也出于劳工的,如果她碰巧是一个黑人,那么就需要进一步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她来自乡村,她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如果她碰巧是在新教为主国家的天主教徒,那么宗教因素可能更具有显著影响。”[3]中国的研究者更是以少数民族女性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对此做过精辟的分析,“相对于汉族,她是少数民族;相对于少数民族,她是苗族;相对劳动阶层,她是知识分子;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者,她是民俗学家;相对于男学者,她是女学者;在大汉族主义的人群里,她受到歧视;但在强调民族大团结的官方话语中,她又是受到照顾的团结对象。”[4]由于这些社会身份的并存,“每个发声的个体,在发声时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难于代表任何被她认为可以代表的群体”。这说明即便是同一个民族的妇女在叙述自己民族的故事,也应对不同语境下除民族之外的多维差异和权力关系保持充分的意识和敏感性[4]。 由于学科共同体形成初期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女性学的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解构有余建构不足、批判有余思考不足、借鉴有余创造不足的各种困境之中的,在研究范式上的混乱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女性主义学者反对“价值中立”的传统研究原则,强调“所有的知识都是由社会参与建构的,饱含价值观念,夹带着偏见,反映产生它的文化的利益并为之服务”。[5]因此上,对于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迥异的立场,但是更多的可以发现女性主义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价值关怀固然赢得了论辩的胜利,但是失去的却是科学的严肃,并进而影响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由于关注论题的庞大使得女性研究的领域同样面临着与社会学一样的困境,或者不切实际的梦想成为一个无所不包挑战所有权威的全能冠军、或者成为跟在其他学科的嘉华年会(凯尔纳,1997)背后的一个“剩余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