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东沟中学2017届高二下学期语文周末练习一分析制作-阜宁东沟中学.PPT

东沟中学2017届高二下学期语文周末练习一分析制作-阜宁东沟中学.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沟中学2017届高二下学期语文周末练习一分析制作-阜宁东沟中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恚而自宫 恚:怨恨。 B.及忠贤人,又通焉 通:勾结。 C.尽斥安名下诸阉 斥:斥责。 D.章奏多不省 省:审阅。 C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后乃复姓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安亦善遇之 蚓无爪牙之利 C.朝数称忠贤于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宰辅大臣为言者所弹击 既自以心为形役 D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 故,得之。(3分) 魏忠贤不识字,照惯例是没有资格进入司礼监的,完全是因为客氏的关系,才得到这个重要的职位。 (句意通顺,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例”、“以”,错一个扣1分。) (2)天启元年诏赐客氏香火田,叙忠贤治皇祖陵功。(3分) 天启元年,皇帝下诏赐给客氏香火田,评定魏忠贤治理定陵的功劳。 (句意通顺,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叙”、“治”,错一个扣1分。。) (3)及忠贤势成,其党果谋倚之以倾东林。(3分) 到魏忠贤势力形成后,这些人果然图谋依靠他来打倒东林党。 (句意通顺,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谋”、“倾”,错一个扣1分。) (4)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3分) 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 君王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句意通顺,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微”、“文”,错一个扣1分。) 8.魏忠贤不识字,为何在宫中能“如鱼得水”?(3分) ①巴结、攀附,对魏朝讨好奉承。(1分) ②魏朝多次对王安讲魏忠贤的好话,王安对魏忠贤也很关心。(1分) ③与客氏系很深。(1分) 事实上,结果已在郭嵩焘的预料之中,惨烈的战争没有被大清国争回一寸土地,最终却由曾纪泽在谈判桌上“与俄外部及驻华公使布策等反复辩论,凡数十万言”,经过唇枪舌剑的据理力争,曾纪泽不但废止了中俄屈辱的《里瓦儿条约》,第二年,他又在彼得堡同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难道,这就不是爱国吗?曾纪泽为大清国挣来了多大的脸面啊。谈判桌上的较量,有时候甚至远比战争要复杂、诡谲和艰难,或许,只有郭嵩焘这样同外国列强打过交道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但他却依然是那么孤独。他复杂的心境,只能诉诸岁月中的河流。长久地,一个老人的身影,于月白风清的江边,茕茕独立。不需河流映照,人,已经老了。“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这是他晚年自题的一首《戏书小像》,他在悲叹自己的一生,人生过于短暂,他走时,那些还呆在肚子里的孩子,现在已经开始向他掷石子儿了,也学会骂人了——汉奸。他没有躲避那些石子儿,这倔强的老汉,站在那里,哪怕再老,他也不会站成一根木头,一块石头,他是人,“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这不是他对自己的安慰,而是对自己的确认,是的,他有这样的历史自信。 原以为,心早已死了,却没死,还跳得那么热烈。他不能这么就老去,他不想就这么老死桑梓,但他又感到自己每日都在老去。他急啊。他依旧在为办学校、禁烟而奔忙,那背负一身的包袱,原来根本就没有卸下来。在晚年,他依然向朝廷疾呼应扶植私营经济,把官有资产交与商人经营,为此,他还想率先垂范,三次申请开办轮船公司,第三次还直接得到了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的支持,但在这个大清帝国,想办一件事竟如此之难,他最后的一次努力,化为这逝水中的一个泡影。明明白白的一条路啊,就是没人愿走,他想走,又怎么也走不通。 岁月中的石榴,又开始飘下落叶。书斋里,一本书翻到此刻,复又合上。老人,又一次走到江边,星宿在上,宿命在上,但没有门开向你,重生之门。不会有灵光再现的日子。七十三岁的老人,忽然想到家乡的一句谶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他预知,大限已到。公元一八九一年,大清国光绪十七年,一直到死也未摆脱“汉奸”之名的郭嵩焘在一场并不致命的病中溘然长逝。那谶语惊人的准确,他刚好活了七十三岁。 这是中国第一个敢于做“汉奸”的人。这个人,一生创造的第一次或第一个实在太多了。一直到死,他对生平际遇和未竟的事业依旧充满了不舍的眷恋和遗憾。“昼长利觉客情孤,细雨纤纤乍有无。密树安巢闻啄鹊,破窗缀网看悬蛛。劳心远道人何处,刻意新诗貌已癯。强作东坡留滞语,经营身计一生迂。”这是他的诗——《昼长》。这首诗就像他的性格,他的一生,有一吐为快的直率,有真人的性格和性情,又堪为此人一生的写照。   他的悲剧或许在于,他在当时的中国似乎已经走得太远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