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采&语讳
口采 亦作“ 口彩 ”。吉利的话。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口采》:“口采,吉语也。” 《文明小史》第十五回:“三人初出茅庐,於世路上一切事情,都是见所未见,听了这个,甚是希奇。但是听了他的口彩,心上也就高兴,一齐伸手接了过来。” 每逢过年,温州一带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亲戚酬酢,吉语生馨,即岁时送礼亦必加太平钱、万年青柏等事,否则指为一祥。(清孙同元《永嘉闻见录》) 一、“语讳”的概念。 语讳,即语言中的禁忌、避讳现象,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而语讳学是民俗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以语言禁忌、避讳为对象,研究其发生、发展及变化、构造、信息功能等机制、规律。 1、唐太宗叫李世民,世人就要避讳“世”“民”二字,于是去掉“观世音”的“世”,改为“观音”,把“民”用“人”代替。柳宗元《捕蛇者说》结尾本来是 “以俟乎观民风者得焉” ,后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将其改做“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 2、船家出海打渔,最忌讳沉船的“沉”“翻”,所以他们吃饭时不说“盛饭”而改说“添饭”“装饭”,说到“帆”也是用“篷”代替。 3、人们历来忌讳死丧之事,若遇到有人去世,一般不会直接说“死”字,而是用“老了”“走了”来表示。 4、此外还有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里,人们为了避开州官田登的名讳而将“灯”改成“火”,最终闹出笑话;《阿Q正传》里阿Q因自己是癞痢头,就讳“秃”,继而连“光”“明”“亮”等字眼也都忌讳……诸如此类这些都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讳现象。 二、语讳的分类。 按照语讳本体的不同对象,我们可以把语讳分为名讳和事物语讳两大类。 (一)名讳又分为国讳、家讳、其他名讳。 1、国讳又可细分为避君讳、避庙讳。避君讳,就是各代君主在位时必须避君主之名,比如唐太宗在位时世人避 “世”“名”二字;避庙讳,就是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须避讳。《旧唐书?韦贯之传》记载“ 韦贯之,本名‘纯’,以 宪宗(李纯)庙讳,遂以字称。”这就是典型的避庙讳。 2、家讳,就是家族中的后代子孙在起名、言行、作文章时避开和父祖同名的事物。比如汉朝司马迁因父亲名“谈”,所以写史记的时候碰到“谈”字都改为“同”。 3、其他名讳又分为避名人讳和避恶人讳。例如北宋大观四年, 为避孔子讳, 改瑕邱县为瑕县; 龚邱县为龚县, 至正直记“丘”字( 写成缺笔字),即避名人讳;再例如岳飞坟前有副对联 “人自宋后少名侩;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就是避恶人讳。 (二)事物语讳,是关于各种社会事务或自然现象的名称、叫法的禁忌避讳。 1、一般事物语讳就类如舟中忌“翻”、“沉”,改“帆”为“篷”、“盛”为“装”等等。 2、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特种语讳,又叫民间秘密语,它包括集团禁忌语、行话、黑话、江湖切口等等。各种职业集团和社会团伙中的行话、黑话是多种多样的,举不胜举。不过,一般说来,行话、黑话并不都具有禁忌语的性质。而其主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在于语言的隐密性,是为着某种背人的目的而设计、流行、使用的。比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为了混进匪帮,就和土匪对了一段黑话,其中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最为出名,其实其本意分别是“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的祖宗?”“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这类可见这些行话、黑话,在行业中人必须使用的时候(比如识别同伙,或者在公共场合公开而又保密地传递某种情报、信息)就具有了禁忌的意义。 客观因素 中国汉语的不确定性。并非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发音,因为一些字有重音,会“听起来像”那些需要避讳的话,所以需要避讳。 主观因素 ①避卑树尊心理 以名讳为例:名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制秩序的产物,避国讳、家讳体现了一种纲常伦理,若不遵守,小则被指为不孝不敬,大则受罚害命。 ②避俗就雅心理 说话时避开庸俗、不和谐的内容,用文明、高雅的词汇代替。 ③避凶就吉、避恶就善心理 避凶尚吉是原始信仰中禁忌、避讳习俗的 基本思想特点。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希望趋利避害是一种最理所当然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发展成为语讳现象,既有迷信家们的功劳,也是人类自卫心理的精神本能。 比如我们不说“送钟”(音同“送终”)、“分梨子”(音同“分离”)而往往把“药”说成“糖包”,“棺材”说成“寿器”……这些都是希望避开祸害,永保安康。 从古至今,语讳一直都在流变、发展。旧词消亡、新词产生代表着大众思想的更新换代。 如今,语讳现象所反映的蒙昧、迷信成分渐渐减少,反而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社会交际的文明化。 语讳,这种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的语言现象也值得被人们重新审视。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_)及练习.doc VIP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_完整下载版.pdf
- 医院医保办个人年度述职报告与医院医保办个人总结汇编.doc VIP
- 新22J01 工程做法参考图集.pptx
- 2022届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练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pdf VIP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江安中学数学中考一诊试题.docx VIP
- 第三人称单数练习题 .docx VIP
- Unit4 Healthy food 单元同步分层作业三年级英语下册人教PEP版2025.docx
- 2025年反洗钱题库(434道) .pdf VIP
- 2025届高考英语复习:读后续写真题讲解+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