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户政沿革年表
1、光緒20年(明治27年,1894)4月台灣巡撫衙門由台南移到台北,8月1日清日甲午戰爭。
2、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3月30日滿清戰敗,4月17日清日訂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6月2日於台北三貂角附近海上舉行台灣受讓典禮,6月17日日本政府任命之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在原台灣巡撫衙門(日據時期改建為台北公會堂,光復後改名為台北中山堂)舉行始政典禮,正式對台統治。
3、明治29年(1896)8月1日訓令第85號頒訂「台灣住民戶籍調查規則」,由憲兵自明治29年9月1日至12月31日調查各戶資料,設戶籍簿(戶口調查簿)登錄各戶主及戶內人口之姓名、年齡、關係及其他事項,該資料純為治安資料,人口增減直接在登記簿內增刪並註記事由,不辦理戶籍登記申請。
4、明治30年(1897)1月8日台灣總督府民政局設臨時調查股,委託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主持調查台灣之制度風俗習慣,因台灣不施行日本民法而採台灣舊習慣(參見明治29年11月17日令頒「台灣住民民事訴訟令」第6條)。
5、明治34年(1901)由於明治30年成立之調查範圍與事項較小也較少。10月25日總督府設立臨時台灣舊習慣調查會,初設二部,第一部聘請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負責主持調查「與公私法相關舊慣」、第二部由織田萬教授負責調查「與農工商經濟相關舊慣」,明治42年(1909)4月2日增設第三部負責「台灣總督所指定之有關舊慣法案」起草審議,另第一部增設「番族科」,負責調查原住民舊慣,經調查之成果集結成書出版((台灣私法))、((清國行政法))、((台灣番族慣習研究)),調查會至大正8年(1919)5月6日正式裁撤。
6、明治36年(1903)5月20日訓令第104號訂定「戶口調查規程」,依第二條規定戶口調查業務由憲兵移交警察機關辦理。
7、明治38年(1905)6月8日以府令第39號頒布「戶口調查暫行規則」規定,於10月1日起舉行台灣全島戶口調查(清查工作)建立「戶口調查簿」;經查台灣人口,閩南人249萬人、客家人40萬人、平地原住民(平埔族)5萬人、山地原住民4萬人、日本人5萬7千人、包括中國人在內之外國人1萬人合計3039751人,分男1610816人、女1428935人、487353戶,此後每5年辦理1次人口普查;12月以府令第93號頒行「戶口規則」。
8、明治39年(1906)依據「戶口規則」規定自1月15日起施行戶口登記,戶口調查簿分正、副簿,正簿置於支廰,人民如需戶口抄本或印鑑登記證明向其申請,副簿置於警察官吏派出所(或駐在所、警戒所)作為戶口調查及受理戶口登記申請之用,簿頁分本居及寄留兩種調查簿,簿頁為八開堅韌美濃紙單面印製,採折疊活頁裝訂,本居調查簿以黑色印刷,寄留簿以紅色印刷,調查簿以戶為單位編製,以房屋之土地地段番號為地址(簡稱地番號),居住於未登錄土地者,以「戶番號」編釘。
9、大正9年(1920)10月1日台灣行政區域及組織改制,廢廳、支廳、堡(堡為行政區域名稱),改為州(設州廳,台東、花蓮港仍保留為廰,澎湖原劃歸高雄州澎湖郡大正15年7月升為澎湖廳)、郡、市(設郡、市役所)、街、庄(設街、庄役場),下劃分為保,保下分甲。
10、大正11年(1922)勅令第406號頒訂「關於民事之法律施行於台灣之件」規定自大正12年1月1日起日本之民法、民事訴訟法、非訟事件手續法,均施行於台灣,惟依勅令第407號頒訂「關於施行台灣法律之特例之件」第5條規定,關於台灣人間之親屬及繼承事項不適用日本民法第4編及第5編之規定,仍依用習慣。
11、昭和7年(1932)11月勅令第361號頒布「有關台灣人之戶籍事務處理事項」其施行日期授權台灣總督決定,總督於昭和8年(1933)1月以府令第5號規定,3月1日起施行,並於昭和8年(1933)1月以第八號府令頒訂「有關台灣人之戶籍事項」規定將警察法規之「戶口規則」明定為戶籍法規,戶口調查正簿由原為警察治安資料成為戶籍登記之法定文件(現由戶政事務所保管),並規定本令施行前依戶口規則記載於戶口調查簿之台灣人有關身分事項為依本令之所記載以追溯效力,同時修正戶口調查簿正簿(由郡、市役所警察課保管整理,另副簿由派出駐在所保管)登記項目,原有關治安需求登記之種族、阿片吸食、纏足、種別(警察調查戶口,分1、2、3種戶)不具(註記殘障類別)、種痘等6項目欄位廢止(簿頁格式至昭和10年訓令第33號修訂「戶口規則施行規程」始修正簿頁,分為黑色印製之本籍及紅色印製之寄留兩種簿頁),惟警察治安使用之副簿仍屬治安資料,依昭和10年訓令第34號頒訂「戶口調查規程」(屬警察法規)仍保留。
12、昭和10年(民國24年,1935)6月4日府令第32號修正「戶口規則」計分5章43條及附則,自8月1日起實施,並追溯依從前規定(明治39年1月15日起施行之戶口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