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体的认知.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个体的认知

健康促進的 理論模式 前 言 各個學者對如何達成健康促進的看法並不一致;有些學者強調個人行為及信念的改變,有些學者則主張經由經濟影響力及健康政策制定,形成支持性環境,達到群體健康促進的目標,本章乃分別介紹個人層次及社區層次的健康促進模式。 個人模式強調個人的認知、態度及動機對行為的影響,強調個人在健康促進的責任,著重於改變個人的知識、態度及信念等。 一.健康信念模式 主要用於解釋個人為何會採行預防性健康行為,可視為是種預防性的模式。 此模式認為個人對結果重要性的看法及估計某行為會產生結果的可能性,會影響個人是否會採取某預防性健康行為。 健康信念模式認為會影響個人採行預防性健康行為的有三大因素: 1.個體的認知:包括個體對某疾病易感性的 認知和疾病嚴重度的認知,而這些認知會 影響個體感受到該疾病的威脅。 2. 修正因素:  (1)人口學(年齡、性別、種族、籍貫)、社 會心理(人格、社會階層、同儕壓力及參 考族群)及結構(對該疾病的知識、是否 曾經罹患過該疾病)等因子。   (2)行動的線索,如大眾傳播媒體、他人的勸 告、醫護人員使用明信片提醒、家人或朋 友罹病情形、報章雜誌的報導。   (3)感受到該疾病的威脅。 3. 行動的可能性:個體對預防性行為利益的認知若高於個體對預防性行為障礙的認知,則較有可能採取行動改變自身的行為。 健康信念模式曾被用於許多健康行為的探討,但其較屬於是描述行為結果的模式而非引導介入的模式,且模式較強調個人的信念,忽略了社會環境因素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健康信念模式常用於解釋預防注射、接受篩檢等短期易完成的預防性健康行為,但健康促進行為是需要長期維持的行為,因此此模式在解釋健康促進行為仍有其限制。 許多人從事運動或健康飲食等健康促進行為有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癌症或中風等疾病的發生,所以這些健康促進行為本質上仍可視為與預防性健康行為是相同的,因此仍可用健康信念模式來解釋部分的健康促進行為。 學者也指出個人長期行為的維持需個人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他們有能力維持此行為,即自我效能,因此建議應加入自我效能的概念於健康信念模式,以增加此模式的解釋力。 二.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闡述健康行為的心理社會動力學及促進行為改變的方法。 此理論認為個人、環境及行為影響三個因素間彼此交互影響個人的行為。 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態度、價值觀、信念、自我效能等都是屬於個人因素;有影響力的角色模範、社會規範的支持、資源設備的可用性則是重要的環境因素;行為影響因素指的是個人現有或過去的行為型態或行為能力。 個人及環境因素除了會影響個體行為外;個體也會因行為執行所獲得的回饋而影響其個人認知或改變環境,而環境的改變也會影響個人的認知及行為。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類許多學習都是經由觀察學習及替代學習而獲得。 觀察學習是個體只以旁觀者的立場,觀察他人的行為表現而獲得的學習,如兒童觀察暴力電影學得暴力行為;但經由觀察他人直接經驗某行為的後果也可獲得學習,如幼兒看到別人打針啼哭,自己看到針頭也會有啼哭的行為,此即為替代學習。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體透過觀察他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也可產生學習,而非限於個體本身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會產生學習。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期待是影響行為的重要變項。期待指的是個人對某種特殊結果的價值觀,可分為結果期待及效能期待。 結果期待是個人對某項行為產生某種結果的預估;效能期待又稱自我效能,是個人對完成其行為的信心。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是解釋行為的重要變項,個人如果自覺擁有完成某行為的高度效能,就有能力面對問題及堅持執行,最後達到行為的改變。 多項研究皆顯示自我效能與健康行為有密切的關係,經由自我效能的改變,可使個體改變行為,因此自我效能在個人行為改變的應用上漸受重視,衛生專業人員可經由評估個案自我效能的強度,提供不同的策略。 三.理性行動理論及計畫行為理論 費許班和亞吉蘭所提出的理性行動理論中,認為人是理性的個體,能夠有系統的利用各種對他們有用的訊息,因此人們在採取某項行為之前,會思考行為本身與行為結果,而決定是否採行行為。 理性行動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直接受行為意圖的影響,而行為意圖為個人想要採取其一特定行為的傾向或動機。 理性行動理論認為行為意圖受行為態度及主觀規範的影響。 外在變項,如個人特質、社經地位等,則會透過影響態度、主觀規範、對行為結果的信念及評價、依從動機而間接影響行為意圖,外在變項與行為意圖或行為間並非一定有直接相關。 理性行動理論認為行為完全受個人意志控制,但亞吉蘭對此看法提出質疑,因此在原有的理性行動理論中加入第三個變項,知覺行為控制,稱為計畫行為理論。 知覺行為控制指的是個人感受自己對行為的控制程度。 理性行動理論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