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的认知研究 - 社科网.pdf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的认知研究 - 社科网.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的认知研究-社科网

“有+名词”结构中语义强化的认知研究 尹喧 (湖南大学,湖南省、长沙市,410082 )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很多种“ 有+N” 结构,其所表示的意义也十分广泛。随着语言文化的不 断进步,一部分“ 有+N” 结构并不单单只是表示存在,还渐渐倾向于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新的 用法。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整理,本文将“ 有+名词” 结构中语义强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用认知语 言学中的转喻理论对该结构进行新的解释,旨在探讨这种用法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认知机制和语言概念转变 的原因。 关键词:有+名词;语义强化;转喻 中图分类号: (HO)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有”在汉语中是实意动词,表示存在;所属;发生,出现;大,多等九种释义。“有+N” 一般表示“存在某物或拥有某物”。例如: “有桌子”中的“有”是表示存在关系;“我有书” 中的“有”表示所属关系;事实上,“有+N”是多义结构,根据所接名词类型的不同而具有 不同的意义,如“有学问”中的“有”则是“大,多”的意思,“有学问”是指“学问大”, “有头脑”这一类词并不仅仅表示所属关系即“有头部这一个肢体部分”,还包含“某人头 脑聪明做事灵活”的意思。 前人对于汉语中“有+名词”(有头脑)的结构,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分析。吕叔湘(1983) 曾指出,有些中性意义的词,连起“有”字来用就有褒义或贬义。如, (1)这就得看他的人缘儿了。 (2)他有人缘儿,你放心。 “人缘儿”在(1)中是中性的,在(2)中与“有”连用含褒义; (3)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 (4)她对他有看法。 “看法”在(3)中是中性的,在(4)中与“有”连用含贬义。吕先生的这些见解,可视 为中性词语义偏移研究的肇端。 邹韶华(2007)从语频角度定量地分析了中性词语产生偏移的原因,并用乐观假说和委婉法 分别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中性词偏向褒义而只有少数偏向贬义。 万中亚(2007)认为“有+名词”构式中“有头脑”指“有智慧,有主见”是属于语义 偏移现象,并指出名词要在该构式中发生偏移,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中性名词, 二必须是抽象名词。但是“他在局里面有人”中的“人”字既不是中性名词,也不是抽象名 词,显然以上两点并非是该构式中的名词发生语义偏移的必要条件。 丁声树(1961)认为:当宾语表示主语的某种属性且为抽象名词时,“有”与某些名词可以 形成一个具有新含义的短语,意义抽象虚化,具有正向形容词的性质,比如“有学问”是指 “学问大”、“有经验”是说“经验多”等等。但是像“有想法、有意见、有情况”等构式在 - 1 - 不同的语境中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 张志公(1959)明确指出,当“有”加上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时,作复杂谓语的前一个 成分,在意义上相当于能愿动词,“有理由”相当于“可以”,“没有理由”相当于“不应当”。 不足的是,他仅仅研究了这一个方面。 范开泰(1988)在分析语义结构要素的时候区分出一个模态语义,分别从真值模态义、 道义模态义和意愿模态义三大类型进行了解释说明。其间涉及到大量的“有+N”结构,包括 或然模态义、必然模态义、允许模态义、应当模态义、愿望模态义和主观条件模态义。显然 这些模态义的分类出现了重叠,比如愿望模态义和主观模态义之间就有重叠部分。 符达维(1984)认为“有可能”、“有希望”、“有理由”等这些都是汉语中的固定格式[7]。张 登岐(1997)认为“有+N”意义的获得和整个结构组合有关,和语言习惯相关,他们已经成为 一种熟语。比如说“有能力完成”、“有办法解决”、“有时间研究”,句式中包含“有+名词” 在表达上就相当于“能,可以”的意思。 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否定了语言构式的语义特征。 不难看出前人对于“有+N”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只是从某一角度切入,只能部分地解释 其复杂的句法语义特征,并且解释不了“多、大”的意义来源。本文旨在从转喻这一认知机 制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阐述分析。 2. “有+N”结构中名词的指称意义和陈述意义 首先,我们从名词的指称意义和陈述意义这一角度分析“有+N”结构发生语义偏移的内 部认知机制。本文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