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论语复习课堂2013
一、德行类 孔子教育学生,最重视德行修养。在其看来,德行是本。
第一篇 论道德
1、仁是最高的道,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
例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4.15)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解疑:何为“忠恕”?
回答: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推己,谓推己及人。
例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15.24)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
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道德善性具有强烈的感召性、普遍性。
析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因此有德的人必然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亲近。孔子身处乱世,诸侯以力相尚,社会唯利是从;孔子修身行道,因此有三千弟子向他学习,贤者有七十二位,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德不孤,必有邻。
《易经·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类追求义理因志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易经·乾卦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色相同的乐器会互相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互相吸引)这都说明了有德者必不孤的道理。
3、随波逐流,趋炎媚俗,表里不一之伤善害德之行。
例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15·27)
注释:巧言表面上看来聪明合理,但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
章旨: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处能忍。
例2: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17·14)
章旨:孔子认为随意听信或传播无根之言,是有道德者所不为的。
例3:子曰:‘乡原,德之贼(败坏)也。(《阳货》17.13)
章旨:孔子认为“乡愿“即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搬弄是非的伪君子,好人说他好,恶人也说他好。这种人只会败坏社会伦理道德。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
参考译文: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
第二篇 论仁爱 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标准,是其思想的内核。
1、仁须恭敬合礼,克制自己,尊重别人
析论: 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 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节文,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动乱不安了。(联系现实回答“克己复礼”的现实意义)
2、仁者须谨慎言行
析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从本章所记也可加以印证。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全然不去寻思,就立刻再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由此可见司马牛的确是个心粗气急、多言而躁的人。孔子指点弟子修德为仁,常是就其病而药之,司马牛既然多言而躁,孔子于是提出克己讱言之道,示之以为仁之方。(看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3、为仁由己,推己及人
子贡想从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圣王如尧舜,都不一定做得到。其实求仁之道不必舍近求远,所以孔子勉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扩充。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爱自己而扩充爱其父母、爱其儿女,推而爱一切年老的人、幼年的人。人我一体,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孔子所施的教育,总是从平易、寻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骛远,这是孔子思想最可贵的特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