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季氏将伐颛臾 上课使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 季氏将伐颛臾 上课使用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的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字词正音 论语 ( lún) 颛臾(zhuānyú) 冉(rǎn)有 社稷(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相(xiàng)夫子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 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师生讨论:师生三个会合中体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什么意思? 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从谈话时的政治背景,在经济、军事利益方面看,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目的是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本文的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1)语录体散文。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4)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 (5)以驳论为主、驳中有立的论辩方法。 (6)本文中的成语。 (甲)判断句 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乙)疑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 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 ⑤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 (丙)否定句 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做。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 ④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⑤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 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⑦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 (丁)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谋动干戈于邦内 (2)宾格前置 ①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戊)被动句 ①龟玉毁于椟中 (己)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帮助季氏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有国有家者 “国”、“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两例中的“国”都指此义。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 为:做。 今义,以为:认为。 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