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专题二高考诗歌鉴赏—考情分析与鉴赏策略.ppt

201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专题二高考诗歌鉴赏—考情分析与鉴赏策略.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专题二高考诗歌鉴赏—考情分析与鉴赏策略

5、读内容 情语: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悲”、“愁”、“孤”、“喜”、“闲”之类。 景语:意象词:意象的特殊内涵与诗歌的传情达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修饰词:形容词、动词 、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 。 关键句 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部分,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尾句(联):从尾句了解主旨,在最后一两句升华,卒章显志,或较为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 重要句子:隐含诗歌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zu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问: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答案:诗的感情基调是愁。《汴河曲》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温馨提示: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品味意象 密码四 抓关键词 密码三 bian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抓关键句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 这首诗哪一个是关键词?作者借这一关键词表达了内心什么样的感受? 关键词是“重”字。“重”显出雪下得猛,下得久,所以才有下句的“折竹声”。这一“重”字披露了诗人谪居江州时内心的孤寂(寂寥)、沉重。 讶(ya)——惊奇,诧异。 看题目、注释、作者 抓情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明常识(结构、语序、文言词语、修辞) 品意象、析形象【人的典型动作、副词】 整体把握诗的情感、主旨 注意:运用想像、联想,注意景、情、事间的逻辑关系,多积累意象。 ▲ 回顾总结:读懂诗情的突破口 一读诗题 知门别类,把握情感方向 二作者读 知人论世,感知情感基点 三读注释 四读体裁 五读内容 关键词: 情感词、意象词、修饰词(知情达意,揣测情感内容) 关键句:尾句(联)、重点句、典故句(探究主旨,体悟情感) 各个突破 综合利用 整体感知 全面理解 1、综合运用读诗的方法赏诗,正确把握诗的情感。 2、答案要具体。 3、答题要规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5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释——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题目——送别词,别情 意象——孤雁、浮萍 尘、马、月、舟 情感语——伤情 相思 主旨——离别后的孤苦, 别后的思念 关键句:聚散匆匆 答案:离别之苦,别后之思。(2分)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1分)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全国II卷】 梦中作①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