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定风波
坎坷的一生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 定 风 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据《东坡志林》卷的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 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红色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怕什么呢?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烟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习以为常了。面对人生风雨,不如任其自然,泰然处之。” “谁怕?”反问,语速短促,坚定。后句要读出苏公饱经风雨,但超然达观的气度和胸襟。语气高昂,情态自然,精神乐观。 “曲笔”写“胸臆” 对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有以“曲笔”写“胸臆”的评语,你如何理解这个评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曲笔”-----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 《定风波》写“三月七日”沙湖遇雨,这并不是东坡本意。 词作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超矿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他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没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叶嘉莹《论苏轼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上片写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阙总结 特点 这是一首婉约词,语言质朴,把现实、梦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韵味无穷。把离情别恨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界,让人忍泪不止,堪称悼亡词中的典范。可见苏轼除了创豪放一派,在豪放词上颇有成就之外,在婉约词坛上的成就也是无人能及的。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虚”一般包括三种类型: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已逝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浣溪沙》 1083 《定风波》 1082 《念奴娇》 1082 《西江月》 1080 《卜算子》 1080 思想感情 诗句 词作 时间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课件:第5课《祝福》(共50张PPT).ppt
- 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课件:《屈原列传》(共41张PPT).ppt
- 2015《兰亭集序》改.ppt
- 2015《小石潭记》.ppt
- 2015《唐雎不辱使命》课件.ppt
- 2015七年级上册生物渗透法制教育完整教案.doc
- 2015-2016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ppt
- 2015上海中考英语词汇.doc
- 2015上海中考语文二模(长宁、崇明、奉贤、黄浦、嘉定)五区汇总+答案.docx
- 2015专题复习历史用此.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