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由於红毛港为血缘聚落
班級:二年五組 學生:楊雅婷、蕭每芳 指導老師:黃淑貞 打狗的由來 高雄原名有二:一曰打狗,一曰打鼓,在明代與清代兩朝文獻中,這二種用法都曾被採用,「高雄」一詞,則是到日治時期方被採用。15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Makatau)族的居住地,荷蘭人稱此地為Tankoya,稱打狗港為Tancoia。而馬卡道族語的Takau為「竹林」之意,「打狗」兩字為其音譯。據目前考古調查,打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可追溯到在約七千年前。而正式明文記載的文獻則是出現在明萬曆卅一年(1603年),當時明朝的將軍沈有容,率水師到澎湖台灣追剿倭寇,隨軍福建人陳第記載文著東蕃記,稱高雄為打狗嶼 高雄市行政區域 平埔族—馬卡道族時期(1624年之前) 約在2000年至400年前,柴山仍為四面環海,山腳一帶屬淺海地形,當時打狗地區的聚落是由馬卡道族(Makatao)所形成的部落,一般認為,馬卡道族為西拉雅族的一支,並同屬於平埔族,原居鳳山地方至下淡水溪(高屏溪)流域,部落分佈在高雄一帶地勢較高的區域及河邊,包括柴山、覆鼎金、桃子園及打狗港一帶,後移至屏東平原之山麓地帶(今屏東縣新埤鄉、內埔鄉之老埤、高樹鄉泰山村一帶),亦有移至恆春、臺東方面。台灣府志中所提及的「鳳山八社」,就是指馬卡道族中勢力最大的放索、阿猴、塔樓、加藤、武洛、力力、上淡水、下淡水社等八個社群。由於居地緊鄰排灣族的分佈範圍,因此和附近排灣族有密切往來關係。 由於,早期高雄地區仍屬潟湖狀態,蘊藏著豐富的魚蝦貝類,以漁獵採集為主的先住民習慣將垃圾堆積,於是形成今日遺跡中所見的貝塚。貝塚中除許多獸骨和貝類之外,同時也發現許多陶質容器的碎片。而在十六及十七世紀時,打狗地區的馬卡道族經常受到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盜侵擾,這些先住民為了防禦海盜入侵,住家四周圍經常會種植刺竹林以作為防禦之用。而竹林同時也提供先住民食、衣、住、行的需要,因此竹林在早期打狗的平原地區十分常見,而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此即為高雄舊稱「打狗」的由來。 圖片來源:.tw/doublecity/frameset-story.htm 殖民時期 荷蘭殖民時期(1624年 — 1661年) 明鄭時期(1661年 — 1683年) 清治時期(1683年 — 1895年) 清治康熙時期 日治時期(1895年 — 1945年) 日治初期(1895年 — 1919年) 設置高雄州(1920年 — 1945年) 高雄市時期(1924年) 戰後開發時期(1945年以後) 省轄市時期(1945年 — 1979年) 直轄市時期(1979年以後) 堀江商圈 越戰期間(1964年—1969年),鹽埕區的七賢三路有高雄市的西門町之稱,位於鹽埕國小附近的「堀江商場」,舶來品充斥,顧客川流不息。堀江緣起自日治時期,高雄的愛河原有頭前、後璧兩條河道。高雄港築港計劃實施後,後壁港消失,但為疏通水量,便在現今七賢三路和瀨南中街附近挖掘水道,稱為堀江(貫穿聯鹽埕南北的小運河),堀江商場約崛起於1938年,當時稱為「堀江町」。二戰之後,堀江加蓋後稱為大溝頂,並漸漸地匯集了來自南部地區的移民人口。當時的台灣物資缺乏,加上政府當局限制人民出國觀光並實施貿易管制,一般商行很難取得舶來品。但堀江商場則因臨近高雄港,且高雄港的三號碼頭至十一號碼頭幾乎涵蓋整個鹽埕區,因此外籍船員常攜帶外國貨品和當地人交易,於是各地的水貨便漸漸集散於此,堀江地區也因而成為高雄及南台灣最有名的舶來品集散地。後來因為大溝頂一帶違章建築的拆除(五福路至大公路一段),使得部分商家遷徙到現在的商場,但隨著高雄市行政中心由鹽埕區移出,商業中心也由原本的大新百貨為主的堀江商圈向東轉移至新興區以大統百貨與新堀江購物中心為主的五福商圈。堀江商場已不復當年的榮景,鹽埕區的人口日漸減少,繁華的景象也逐年沒落。 紅毛港位於高雄市最南端的一個漁村。紅毛港開拓於明末天啟年間,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由於紅毛港為血緣聚落。住戶分布以道路為中心,由中間的姓洪仔、姓李仔巷兩側延伸。因遷村而被禁見的紅毛港,意外的保留住高雄唯一五十年代的聚落風貌,但是因為紅毛港遷村後,台灣失去了一片紅瓦厝的天空。 紅瓦厝 紅毛港之建築分布,沿海汕路兩側,屋舍櫛比排列有序主要建築之格局為三合院,西側因外海影響發展受限,此處為紅毛港地區傳統民宅之精華地段,清代古厝,日治時代建築依序排列,人際空間尺度良好,建築裝飾多樣化,質樸而溫馨,深具傳統漁村建築之典型與風範。?? 高字塔 全名為高雄第二港口信號台,高雄第二港口利用紅毛港的姓張與旗津區的崩隙闢築而成。民國五十六年開工至六十四年竣工通航。而高字塔聳立於港口之兩側,眾多遊客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