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1、能较好的把握教学起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角的有关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衔接准备。 2、注重学生“双基”的掌握。 在新知教学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进行分类。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既夯实“双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3、关注新知的生长点。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了“三角形按角分能怎么分?”“三角形按边分能怎么分?”两个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问题。通过活动学生发现按角分可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按边分可分成: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两类,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用心设计练习。 注意将动脑的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的练习有机结合。一是三角形的疑问,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细节;二是找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加深对几种三角形的认识;三是画三角形,既培养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三角形特征的了解。 这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由于新知探究部分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动手画三角形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中完成;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说成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等。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又一次的明白:知识是无限的,教师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 ? 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 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 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给学生测量或者是撕拼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进行应用。虽然可以节省时间,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要求学生把结论给记住,学生应用结论解决相关问题一般是不会有困难的。但把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轻描淡写,缺乏探究过程,这样学数学,学生感觉学得累,很乏味,在他们的感受中,数学渐渐地变成枯燥无味的了。本节课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可通过创设动画的问题情境,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以先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究出结论。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究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方法不是唯一的,对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出现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产生真实的辩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如此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而后,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再让学生通过应用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并大胆猜测推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 本节课新课展开环节,我分五个层次有序进行:先让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已知的统 计表了解气温升降情况,初步得出“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方法”的结论。紧接着,我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同样情况,如果不用计算,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引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质。同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书本学习新知,学生对新知的关注自然由情景图转向统计信息本身,随着教师的适时辅导,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起有关折线统计图的新知识。 再者,我注意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借助“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维的触角由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开掘了教学资源。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信息渠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动态演示中,学生不仅对于“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了然于胸,而且,这些相关图片丰富了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发展了学生思维。 课中,我改变了课上习题,我出示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