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发热临床病例分析
药物热的临床案例分析;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迄今为有近10%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最终不能明确病因,且并未随着诊断条件的改善而改变。病因明确的时间较前大大缩短由于病因复杂 ,牵涉的系统病变很多,无法明确归类,比如感染、肿瘤、呼吸、风湿、血液等 ;目前国内有些医院开设了感染病科,收治“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 人员构成:主要传染科医师
优势:是经典的传染病工作者
缺点:
1.缺乏其他内科疾病诊治的系统训练, 2.仍以收治传染病为主,甚至主要是肝炎病人,
3.诊治工作的优势尚未被认可。
4.诊治经验、诊治水平有待提高。
;致热源 ; 发热性疾病的临床思维;发热的病因分类;发热的病因分类;非感染性发热
2.结缔组织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脂膜炎、成人still病、贝赫切特病、皮肌炎等。
3.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4.各种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各种癌症等。
;非感染性发热
5.物理化学性损伤:如热射病、大面积烧伤、骨折、五氯酚钠中毒等。
6.神经源性发热:如脑出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7.先天性糖脂代谢障碍所致的Fabry病与外胚叶发育不良症。
8.剧烈运动或癫痫持续状态
9.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症、严重失水或失血、无菌性脓肿、大面积组织坏死等。
;确定感染的部位;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白细胞增高影响因素; 病例1:
患者为20岁男性,既往一年前因“左肺上叶化脓性炎症”住院使用头孢米诺抗感染治疗,本次发病以劳累后出现发热咳嗽、 咳痰为主要表现,伴胸痛,体温最高达39.6℃,伴发冷
辅查 血常规 WBC 15.96×109/L NEU% 92.0%;肺CT示左肺上叶实变影,中间可见密度不均,有空腔及液平,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 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肺炎”,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8 ivdrip 抗感染治疗,两周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发热,偶有咳嗽,无胸痛,各种实验室指标复查均正常或已接近正常,但在治疗第15天再次发生高热伴寒战,体温最高可达40℃,请临床药师会诊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经对患者详细问诊,发现患者临床症状仅以发热伴发冷、寒战为主要表现,并且寒战高热均发生在静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急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粒细胞比率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分析可能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所引起的药物热,建议暂停此药观察;临床采纳并立即停药 ; 药物热
是一种综合征,狭义上的药物热是指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其特征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当停止用药后发热消失,同时经过仔细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导致发热的病因。而广义的药物热也可以通过其他机制所引起,只是相当少见,如博来霉素和两性霉素B引起的发热是药物直接刺激致热源的形成和释放。;容易引起发热的药物
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可能殷勤药物热
80年代国外一项大型研究证实α-甲基多巴和奎尼丁是最常见的引起药物热单个药物
1.抗菌药物
两性霉素B、头孢菌素、异烟肼、呋喃妥因、青霉素、利福平、链霉素、磺胺药、万古霉素等
2 其他
别嘌呤醇、苯丙胺、抗组胺药、阿托品、对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博来霉素、卡马西平、西咪替丁、肼苯哒嗪、布洛芬、碘、甲基多巴、硝苯地平、苯巴比妥、普鲁卡因胺、丙硫氧嘧啶等;致病机制; 2.热调节的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作用于热调节并通过不同机制引起体温升高
通过代谢增加而使产热增加的药物有左旋甲状腺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西咪替丁等,而用阿托品后影响出汗和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苯丙胺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既作用于中枢也作用于外周(抗胆碱作用)从而影响体温调节。 ; 3.药物损伤的细胞释放致热源
由于药物引起细胞破坏释放致热源到血循环导致的发热很少,而Jarisch Herxheimer反应是典型的例子,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治疗螺旋体数小时后出现,而化疗杀伤细胞后出现的发热也是通过这一机制产生的
4.药物被致热源污染 生产环节 外源性污染
5.药物使用后的副作用 注射引起的静脉炎 细菌性脓肿的局部用药; 当天患者体温平稳,寒战高热未在发生,改用头孢妥仑匹酯200mg bid po序贯治疗,三天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未再发热,复查血常规及CRP均已正常,影像学明显吸收,患者出院。;临床症状; 病例2:
患者为46岁中年男性,既往健康,本次以发病咳嗽治疗后发热为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