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液体疗法的安全性探讨潘灏白.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静脉液体疗法的安全性探讨潘灏白

SFDA药品评价中心专家组成员 河南省卫生厅AIDS救治专家药物组组长 河南省卫生厅医院管理年临床药学组组长 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河南省爱生医药物流有限公司高级药学顾问 前言 药物由口服改为静脉注射后可能带来哪些主要改变,这些改变的安全性如何? 口服改静脉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药动学研究 将药物由口服给药改为静脉注射给药,关键性的信息是静脉给药时是否会产生更高的血浆/靶器官药物浓度。 在较高浓度下,代谢或转运系统可能会饱和,而改变药物的药动学行为,就需要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如静脉给药后Cmax/AUC高于口服途径时,应考虑进行进一步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包括安全药理学、单次给药毒性、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进行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试验等 安全性研究 ① 安全药理学试验 ②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 ③ 重复给药毒性试验 ④ 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试验 实施静脉液体药物治疗的条件 实施静脉液体药物治疗的条件 输液剂安全性简史 早在1832年,欧洲流行霍乱,苏格兰医师Latta首先对患者作了输注食盐溶液的尝试,获得了疗效,自此首次出现了生理食盐水输液。 1865年,Billroth报告指出注射用水能引起发热。 1962年Garvan首先提出在输液剂中含有不溶性微粒,而后者可引起一些输液反应。 1966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FDA主持的安全大输液研讨会,公开提出输液安全问题。 此后,各国药典均对输液剂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和含量作出了严格规定。 静脉输液剂常见的并发症 静脉输液剂的安全性 玻璃瓶装输液剂的细菌污染 1969年以后来自MEDLARS数据库(3600期刊)的材料显示,从1969~1978年先后出现7次大规模因输液引起的感染并发症。 案例1,1971年美国的25家医院387例患者因输入在制作过程中细菌经玻璃瓶口渗入的5%葡萄糖液,致使50例患者死亡。 案例2,1972牟年英国伦敦St.Thomas患者因输入在消毒过程细菌经瓶口渗入的5%葡萄糖液,使40例患者发病,其中1例死亡。 案例3,1979年在美国发生的因输入被霉菌污染的输液剂,使24例患者发病,其中1例患者病情危重。 安全大输液涉及的有关问题与解决方法 * 服务产生价值 传播产生价值 * * 潘灝白 2009-12-24 潘灏白 液体治疗是以静脉输入注射液或大输液(含:电解质液、血液及其制品、代血浆制品、各种营养物、各种含药输液等),使机体体液容量、成分、渗透压维持平衡,或者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 有关资料统计,北京地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射剂使用率在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甚至75.6%的处方中含有注射用药。这种过度使用注射剂的现象己经成为我国医院的普遍现象。反观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注射剂的使用率保持在4%以下,越是发达,医疗水平就越高,注射剂使用率低,不必要的注射行为越少 我国住院患者近80%的药物通过注射、输液的方式注入体内。2004年统计,全国人均大输液使用量为3~4并,即大输液产量必须超过39亿~42亿瓶;到2007年,我国大输液产量达64亿瓶(袋),人均5瓶。 中国医院一景: 输液架和吊瓶玲琅满目; 护士来回穿梭忙碌身影; 门诊输液站内高朋满座; “三素一汤”桌桌不离。(“三素一汤”指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与大输液),“三素”大多通过“一汤”进入患者体内,再加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其中不乏过量使用甚至滥用的现实,以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药疗事故。 2007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57万多例中,约70%的不良事件为直接血管用药所致 目录 口服改静脉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药物由口服改为静脉注射后的安全性 实施静脉液体药物治疗的条件 输液剂安全史简史 安全大输液涉及的有关问题与解决方法 静脉注射剂的安全性 静脉注射剂常见的并发症 活性物质可能发生改变 ●口服时药物经过消化道、肝脏等进入循环,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特别是经过肝脏代谢才转化为活性物质而首过代谢明显的药物,其循环中的药物形式可能与原药差别较大; ●静脉注射后,药物是直接进入循环的,即使是在肝脏中代谢迅速的药物,在进入肝脏前可能己分布到了全身。因此,同品种口服药和静脉药可能导致循环中的活性物质不一样,同时两者的人体药动学也有差异等,其安全性也有差异,必须得到相关信息的支持。 口服制剂与静脉制剂组成、成分等的改变 ● 制剂方面,由于两者的组方、辅料、工艺及其杂质、降解产物等均不同。如杂质一项,口服给药时,杂质经过消化道的处理可能改变,同时其吸收相对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