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试论卢照邻之文学理论-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doc

试论卢照邻之文学理论-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卢照邻之文学理论-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

試論盧照鄰之文學理論 周宜香* 摘要 盧照鄰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所處的初唐時期,詩的格調與內容仍承襲齊、梁宮體華靡虛弱的文風,文人受到聲律的嚴格限制,只注意配合聲律,而忽略了文章中最重要的真實情感與思想。盧照鄰起而對這種文風加以革新,提出自己的文學理論,在聲律的運用上,他主張打破聲律論的限制,以表達情感與思想為第一要務,聲律的使用則成為寫作文章的輔助工具;在內容的探討上,盧照鄰比較注意創作者本身的涵養及與時代的互動,本文擬探討盧照鄰的文學理論,並探究其傳承關係。 關鍵字:盧照鄰、初唐四傑、初唐文學、文心雕龍 前言 盧照鄰,字昇之,幽州范陽人。約生於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635年),卒於武后天冊萬歲元年(西元695年),是初唐著名作家,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章齊名天下,世稱「初唐四傑」。 盧照鄰少年時代生活比較優裕,常以出身「衣冕之族」而感到自豪,十餘歲 時,到外地遊學,向當時著名文字學家曹憲、經史專家王羲方拜師學習,是才華洋溢的文人,但盧照鄰在仕途上一直未受重用,四十歲左右時,疾病纏身,後來因病情惡化不堪其苦,六十歲左右時,自沉穎水而死。 明崇禎十三年張燮輯《初唐四子集》,裡面收錄《幽憂子集》七卷,是今日所見最早盧照鄰的詩文合集本,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幽憂子集》即據此本影印。本文主要以李雲逸點校的《盧照鄰集校注》來進行研究,該書以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幽憂子集》為底本,以《唐文粹》、《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全唐文》等總集校勘,共蒐集九十八首詩、二十二篇文。盧照鄰的文學理論大都集中在〈南陽公集序〉、〈樂府雜詩序〉、〈駙馬都尉喬君集序〉三篇序中,以下就盧照鄰之文章,探究盧照鄰之文學理論與傳承關係。 盧照鄰之文學理論 以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盧照鄰所關切的,是六朝遺風與形式是否有革新的必要,除了繼續討論聲律存廢問題,另一方面,又走向另一個革新發展的空間。游國恩在《中國文學史》提到:    更值得重視的是唐代作家對文學遺產所採取的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態 度,隋及初唐時期,齊梁形式主義詩風雖然還佔統治地位,但初唐四傑已 開始對它表示反對,到了陳子昂,更大力掃蕩齊梁詩風,標榜「風雅比興」、    「漢魏風骨」的傳統,在復古之中實現革新。 游國恩指出,初唐四傑已開始對齊梁形式主義詩風表示反對,盧照鄰此時已開始對文學作品做出批評和反省,並且對文學提出新的指引和建樹。本文將論盧照鄰的文學理論,並與《文心雕龍》博大精神的文學思想作一個系統性的聯結,以下依其文學理論分類探討: (一)、脫離聲律論的窠臼 盧照鄰在〈南陽公集序〉提到: 八病爰起,沈隱侯永作拘囚;四聲未分,梁武帝長為聾俗。後生莫曉,更恨文律繁苛;知音者稀,常恐詞林交喪。 盧照鄰認為,沈約提出聲律論,只是將自己關在聲律論的牢籠裡,讓聲律論將自己綁手綁腳,來限制自己自由的思想,他肯定聲律上和諧的重要性,但太介意聲律瑣碎的戒條,是不可取的。盧照鄰一方面重視詩體格律的完成,一方面又希望能避免掉入浮靡雕琢的文風中,在〈南陽公集序〉提到: 含今古之制,扣宫徵之聲。細則出入無間,麤則彌綸區宇。逶迤綽約,如玉女之千嬌,突兀崢嶸,似靈龜之孤朴。 盧照鄰認為,從古至今一切的優秀作品,都有注意到聲律的運用,有些是屬於柔美婉轉的風格,有些是雄放剛健的風格,這些優秀作品絕對不會是為了配合聲律的規條,或是迎合上級的喜愛而作,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盧照鄰在初唐聲律論盛行的時代,跳脫出聲律論的窠臼,不再一味配合聲律使用華美辭藻,其作的七言歌行〈長安古意〉,便是最著名的代表作—「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此種質樸但具氣魄的詩句,跳脫出聲律論的限制,極寫出愛戀的狂熱與痛苦,比起「相看氣息望君憐,誰能含羞不肯前」(簡文帝〈烏棲曲〉)之類虛弱的感情,無疑是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二)、文學應與時並進,反映社會 盧照鄰認為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故文學應要能隨著各朝代的變遷,來反映不同的社會背景,這個觀念在之前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就曾提出: 昔在陶唐,德盛化鈞,野老吐何力之談,郊童含不識之歌。有虞繼作,政阜民暇,風詩於元后,爛雲歌於列臣。盡其美者何乃心樂而聲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詠功;成湯聖敬,猗歟作頌。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太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 劉勰指出唐堯時代,道德隆盛,教化廣佈,老農說出「帝力於我何有哉」的言論,村童唱出「不識之歌猗歟幽厲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舉例說周幽王、厲王昏亂,所以《詩經.大雅》中〈板〉、〈蕩〉二詩滿含憤怒;周平王時王室衰微,所以《詩經.王風.黍離》情調悲哀。故劉勰下了一個結論:「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下者也。劉勰認為,文學會隨著時代發展而變遷,故文學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