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全部内容-朝阳区文化委
北京青年报:一条河的美丽传说
——通惠河承载厚重历史 淘金人打捞往昔风情
文:高巍、张凤英、唐军生、杜洋、张淑媛
供图:高巍、杜洋
■通惠河畔神木厂的御碑亭
■民国初年的二闸遗址
■舞动伦敦的高碑店高跷会
■高巍11月15日下午在本报编辑室
■八里桥旧影
■本期临时主编高巍 世居北京。近几年来从事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出版有《漫话北京城》、《燕京八景》、《北京民俗史话》和《四合院》(本书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民间文化最高奖———山花奖)等著作。现为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 ■组稿手记 老话儿说,“北京城是漂来的城”,意思是北京人吃的、穿的大多是由大运河由南方运来的。大运河是北京人的命脉。因此,元朝皇帝亲自命名北京段的大运河为“通惠河”。不仅如此,通惠河存在的数百年间还积淀下了无数的故事和传说,孕育了两岸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通惠河文化。 今年,朝阳区下力开始整治通惠河朝阳段,力求打造成都市圈中的田园胜地,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为发展新兴文化和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提供平台。 本期所载内容从回顾历史中,让人了解通惠河的深厚底蕴,为创新提供借鉴。这项工作得到了朝阳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表达了共同弘扬民族文化的决心和诚意。 本版重要提示 ■有趣的理由 高碑店高跷会的表演者以养鱼、贩鱼的人为主,因为卖鱼的人脸白,好化妆。 ■奇异的现象 通惠河边上的四合院与众不同,朝南的临街房一律向外开窗户,而且全村的院子相通。 ■聪明的办法 日本人由海边往城里运鳗鱼,无论想什么办法都要死。后来用别的鱼和鳗鱼混在一起,运再远的道儿也不会死了,而这种混在一起的做法,高碑店人百多年前就采用了。往昔二闸的风情画 早年间,京城里的皇宫御苑不对外开放,也没有公园、街头绿地。因此,离城不远的二闸,因为河水清澈,风光旖旎而大受城里人的欢迎。 凡去二闸游玩,大多喜欢雇用乡下的小毛驴儿,以驴代步,从崇文门出发,沿着护城河缓缓行至东便门。这里已停有三三两两的画舫或乌篷小船,游人花上二十枚铜子,顶多一块大洋,就可以顺流而下,尽情畅游。 波光粼粼中,不时碰上二三十岁的妇女,边划着小船边高声叫卖鲜藕、菱角等河鲜。她们虽然不施粉黛,但大都端庄贤淑,有如出水芙蓉般自然、高洁。她们个个熟悉水性,极善撑船。凡有游船过来,便争先恐后地划向客人,将雪白的藕节儿、青黄的菱角递过来。游人乐得坐在船上品尝河鲜,享受这郊野夏季的清爽。 再瞧岸上,不仅酒肆、茶楼林立,而且还有落子、小戏、把戏等游艺场,热闹非凡。喝茶、吃饭、说书一体的,有万海楼、万海轩,周家和张家的茶馆或茶饭馆,有卖牛头肉、褡裢火烧的小吃摊儿。落子场内有不少城里著名的坤角儿在登台献艺。玩累了的游人点上一壶茶或酒,一碗炸豆腐、几个茶鸡蛋,边小酌边观看水面的景色,那叫一个爽! 二闸还有一景,就是孩子们跳水去摸钱。由于这里的孩子大都出于船户之家,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只有六七岁。游人为试他们的水性,纷纷将茶碗、铜元,乃至身上佩戴的饰物投进水中,让孩子们去捡。 只见这些光着身子的“水鬼”们爬上老榆树,凌空一跃,甚至在空中连翻几个筋斗,似蛟龙一般扎入水中。不一会儿,他们就会口衔着物品浮出水面,在游人的一片叫好声中得到赏钱。 二闸之所以成为郊游的胜地,主要是因为漕运停歇后,看闸的闸夫,巡漕的河兵及大量的漕工不得不另寻生活出路。而二闸的自然美景成了老天爷赏给他们的饭碗。撑船的人把一身力气用在了运送游人的画舫上,拉漕的小毛驴儿也改成了驮人。大批的家庭妇女成了茶楼酒肆的掌厨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能靠河吃河,靠自己的辛苦很快实现了转行,并成为京城文化产业开发的先驱。
二闸的狮子会凫水 狮子不是中国固有的,而是在汉代作为贡物,由西域传进来的。狮子号称兽中之王,勇猛威武。于是,人们为它编排了舞蹈,借以表达吉祥祛邪的美好愿望。 在通惠河畔,跑船运粮的人们也很喜欢舞狮,在历史上曾存在过几档这样的香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公益助善童子老会”,这是京城狮子会中唯一的一档武狮,号称“京都二闸钢铃武太狮”。传说是明代由宫中的武宗皇帝亲授的。早年间的狮子不像原来的,身披金黄镶红边的毛皮,而是分成青、黄两色,对比强烈。尤其狮子舞动时的奔放、热烈,正好符合漕运工人粗犷、豪爽的性格。运河边的孩子,从小就头顶破筐,代替狮子头舞着玩。十五六的半大小子就开始正式训练,上场表演了。 通惠河上的舞狮表演,往往是在大船上,谁演出谁上船,不演出的队伍在岸上看。 清朝光绪年间,正赶上二闸的狮子在船上表演。和其他档舞狮不同,二闸的舞狮不靠敲锣打鼓来助阵,而是以两只狮子身上的各13只钢铃发出巨大声响来显示威力。由于戴上狮子头后阻碍了听觉,所以只能靠观察伙伴的形体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