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一、实词和虚词 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 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偏正结构: (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   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   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论语·述而) (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   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 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诗经·邶风·北门) 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 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 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 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 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 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 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 (一)、名词 (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庄子·秋水) 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左传·隐公元年) (3)时间名词: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李斯《谏逐客书》)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左·昭四) (4)方位名词: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左传·成公二年)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二)、动词 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2、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受事宾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战国策·楚策) 〖若带受事宾语,则成了使动用法〗: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3、动词有自动、他动之分,eg.折 4、能愿动词――以VP为宾语 (1)表示意志、意愿:肯、忍、欲、敢、愿、要、宁 其佐先谷,刚履不仁,未肯用命。(左传·宣公十二年) 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左传·成公十七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史记·魏公子列传)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2)表示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判断:宜、当、应、合、须、会、会当、任、能、足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韩非子·初见秦) 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列传)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 (3)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克、可、得、可得 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 若其克济,则臣主同休。(资治通鉴·晋纪·安帝义熙六年)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民实瘠矣,君安得肥?(国语·楚语上)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 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左传·僖公三十年) 5、能带双宾语的及物动词: eg.赏、赐、予、遗、赠、献、授|为|告、语、问、教 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左传·宣公十五年)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又献玉斗范增。(汉书·高帝纪) 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孟子·公孙丑下)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年)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后汉书·张衡传) (三)、形容词 (1)性质形容词――表现事物的属性 〖特点:受时间副词、程度副词修饰;可活用为动词〗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状态形容词――描写事物的情态 〖特点:叠音、双声、叠韵、重叠、带缀〗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睢) 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诗经·豳风·七月)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庭之美,济济鎗鎗。(荀子·大略)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 读破——四声别义、去声别义 读破――上古汉语利用声调的转变来确立意义和功能上的区别,以达到分化新词的目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