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毕业论文.docVIP

培养方法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培养方法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及两株新菌的初步鉴定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VII 前言 IX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一、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1 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4 三、未培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2 四、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研究方法 17 参考文献 20 第二章 培养方法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9 1 材料与方法 29 2 结 果 33 3 讨 论 38 参考文献 40 第三章 Phycicoccus sp. TR6-7的初步鉴定 43 1 材料与方法 43 2 结果与分析 50 3 结果讨论 56 参考文献 58 第四章 Humihabitans sp. TR6-11的初步鉴定 61 2 结果与分析 62 3 结果讨论 66 参考文献 68 全文总结 71 创新之处 73 附录 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3 附录II 文中所用的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75 致 谢 77 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可培养性,获得纯培养微生物菌株,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目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不足,使得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99%还难以用纯培养技术获得分离和培养。因此研究和开发这99%的未培养微生物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点。本论文采用三种营养物质浓度不同的培养基对土壤细菌进行分时段计数,以细菌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Hha I酶切PCR产物,对酶切图谱进行分型,研究了不同培养方法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可培养的影响;本论文还对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两株与其相邻菌种具有较大差别的新菌株(标记为TR6-7和TR6-11)进行了初步鉴定。 结果表明,LB、CSEA、WSA培养基192 h后每g干土获得的细菌数量分别为14.84×107、10.27×107和6.91×107 CFU,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以WSA为最高,LB多样性指数最低;三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菌菌群有一定的相似性,LB和CSEA培养基间的Jaccard指数为57.69%,LB和WSA培养基之间为53.13%,而CSEA和WSA培养基的相似性指数达66.67%;96~192 h细菌的丰富度最高,0~48 h细菌丰富度最低,并且三种培养基中单一OTUs类型的43.9%均是在96 h后才出现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土壤细菌优势种群在分类方面主要属于γ-和β-变形杆菌以及放线菌亚门,其中某些OTUs中的16S rDNA序列与Burkholderiaceae bacterium、Rhodococcus和Mycobacterium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其细胞能够分泌复苏促进因子,有效地提高土壤细菌的可培养性。 TR6-7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阳性,呈椭圆状,无鞭毛和菌毛;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08,最适的盐浓度为2%,无Nacl等盐离子依赖性。TR6-7菌株不能使明胶液化,不能使淀粉水解, V.P.实验,不能使甲基红变红,不产生氨气,不产生吲哚,但能产生H2S,能使过氧化氢溶液产生小气泡,能使硝酸盐还原。TR6-7能利用蔗糖、半乳糖、果糖、麦牙糖、山梨醇、阿拉伯糖、蜜三糖、核糖、乳糖、甘露糖、肌醇、葡萄糖、木糖为唯一碳源生长,但不利用甘露醇和甜醇。TR6-7的主要脂肪酸为C22:1 w7c/22:3 w3c。TR6-7的16S rDNA序列与其最相邻Phycicoccus dokdonensis KCTC 19248T的同源性为97.2%。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初步鉴定菌株TR6-7属于Phycicoccus属的一个新种,并命名为Phycicoccus sp.。 TR6-11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阳性,呈长杆状,无鞭毛和菌毛,无运动能力,好氧;在GPM、NA培养基上长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的盐浓度为0.5%,无Nacl等盐离子依赖性,最适pH值为6. 8。V.P.实验,不能使甲基红变红,不产生氨气,不产生吲哚,不能Tweens40,80,但Tweens20。TR6-11能产生H2S,能使明胶液化,能使淀粉水解,能使过氧化氢溶液产生小气泡,能使硝酸盐还原。能利用蔗糖、半乳糖、果糖、麦牙糖、山梨醇、阿拉伯糖、蜜三糖、核糖、乳糖、甘露糖、肌醇、葡萄糖、木糖、甘露醇、甜醇、鼠李糖为唯一碳源生长。TR6-11的主要脂肪酸为C22:1 w7c/22:3 w3c,C24:2 w6c。TR6-11的16S rDNA序列与其相邻的Humihabitans NRRL B-24470 T同源性为97.1%。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初步鉴定菌株TR6-Humihabitans属的一个新种,并命名为Humihabitans sp.。 EFFECT OF CULTIVATION METHOD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