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侗族大歌起源发展和演唱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侗族大歌起源发展和演唱特点

浅论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及演唱特点 陈玉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国民族博览编辑部投稿邮箱1837441057@ 【摘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侗歌是民族的历史。侗族大歌延续侗族精神,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维系着本民族的精神堡垒,是非常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享誉国际,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本文主要从侗族大歌的发展,大歌的特点角度解读其特有的韵味,侗族大歌演唱具有模拟自然、多音谐唱、舌尖颤音、鼻腔共鸣等特点。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特点 一、侗族大歌起源发展 回眸侗族大歌的发展,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就在《说苑》中,记录了一首《越人歌》。《越人歌》是中国古代使用侗族语言记录的古老民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953年,侗族大歌走出本地,应邀参加贵州省文艺代表团,向全国介绍侗族民间合唱。“嘎老”,使侗族大歌第一次走出侗乡,登上大雅之堂。黎平县岩洞寨侗族青年歌手吴培信等四人组成的女声大歌队不负所托,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1986年,侗族民间合唱团应邀赴巴黎参加金球艺术节,使侗族大歌第一次跨国界登上世界舞台。迄今,侗族大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一)模拟自然。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模拟自然是它的演唱特点之一。侗族大歌常常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这是侗族大歌演唱的特色,也是产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在侗族的“声音歌”中模拟虫鸣鸟叫的歌腔音型是常见的,如“嘟咕、嘟咕”等这些蝉鸣、布谷鸟的叫声,让你感受到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亲和。 以《蝉之歌》为例进行说明: 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 只有蝉儿在哭娘亲 蝉儿哭娘在那秋天的枫树尖 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 这首歌全部由女性演唱,音色纯净,音韵和谐。通过悦耳的合声,巧妙的多种唱腔结合,模拟出鸟叫蝉鸣、流水淙淙,听着这合声,好像打开了自然的音响,整首歌低声部采用持续音的手法,模拟绵延不绝的流水潺潺之声;而高声部声音富于变化,节奏紧凑,间有细腻的修饰音,旋律优美动听,用来模拟蝉鸣之声。这首歌唱起来,仿佛奏起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把流水声、风吹树叶声、蝉鸣声,把歌声变成自然的天籁之音。与一般以上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此大歌主旋律在低声部。讲究旋律的起伏,韵律的和谐。突出衬字和调子,几个歌手轮流拉音,使得高音不绝于耳,低音一般几个人合唱,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鸟叫蝉鸣,潺潺流水。 (二)多音谐唱 侗族大歌的结构非常复杂,演唱方式很是特别,侗族大歌至少需要三个人以上才能演唱,因为侗族大歌包含着两个以上的声部,侗族大歌往往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分工合作,合唱和谐,它的唱法与一般的歌曲唱法迥异,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民族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活化石”。侗族大歌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音乐绝无仅有的。从结构上看,侗族大歌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侗族大歌的歌队的“歌头”是歌队的灵魂人物。 大家能够配合默契,是因为歌头是专司智慧的人,控制着音量大小、音调调节。他们的合唱时,均由“歌头”掌握,“歌头”就是实际上的指挥,也可以说就是歌队的灵魂,“歌头”不仅要求有良好素养,一张口就是那个音高,而且要求演唱能力极高。 (三)舌尖颤音 舌尖颤音,学名齿龈颤音。可以在多种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里找到,例如俄语的“Р”和西班牙语的“r”。舌尖颤音是侗族大歌经常用到的演唱技巧,是侗族大歌演唱的典型特点。特别是在模仿大自然音响的歌曲中,舌尖颤音即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产生的,是为了适应这种模仿而应运而生的一种唱法。我们同样还以《蝉之歌》为例,歌手模拟蝉鸣,既是唱歌又是口技,该曲由数人交替领唱,以模拟蝉鸣之声为主,演唱中形成我密你疏,我疏你密,时而响亮,时而低回,此起彼伏,别致而逼真的音响效果。演唱者在歌队持续音“la”的衬托下,下巴放松,轮流换气,用舌尖颤音模仿“楞楞楞楞哩”的蝉叫声,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丛林中,给人以震撼的听觉盛宴,这不仅是侗族大歌中一个突出的特征,也使得侗族大歌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作为原生态唱法的欣赏性,这也可以使更多的人们喜爱和接受它。 (四)鼻腔共鸣 鼻腔共鸣是声波在鼻骨上的振动,即将声音的焦点定位在鼻腔。由于声音明亮的焦点,在鼻腔,所以也叫面罩唱法。这样的感觉是声音的焦点靠前,声音薄而明亮,比较灵活。侗族口语本身就有鼻音特色,男声大歌、女声大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