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与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4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4
?
三、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2009年安徽卷)
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2.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诏不许,然甚壮其意。(2009年广东卷)
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显然不妥。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四、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被动句
主要方法是掌握被动句的几种常见情况,并培养自己对这几种情况的敏感程度。
“见”字,它可以独立表示被动,也可以和“于”构成“见……于”格式表示被动。
“于”字,“于”往往引出动作主动者,“于”前面的主语往往是被动者。
“为”字,它一般与“所”联合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没有任何记号的被动句。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指出下面文段中的被动句并翻译。
太祖(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曹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之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通“悬”)柱乎?”一无所问。
【解析】 首先找“见、于、为”这样字眼的句子,根据语境看一下是不是被动句。
有些没有任何标志的句子也可能是被动句,要根据逻辑和事理来思考一下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答案】 ①为鼠所啮。译文:被老鼠啃咬。
②今单衣见啮。译文:如今单衣被老鼠咬破了。
③儿衣在侧,尚啮。译文:我儿的衣服就放在身旁,还被老鼠咬了。
五、如何识别并准确翻译省略句
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兼语、介词等在文言文中都可能省略。但最常见的是介词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出现。主语的省略一般可从语境中做出推断。
例:指出下面的省略并翻译全句。
(1)唯罴(人名,指王罴)信著于人,莫有隐(指隐藏粮食)者,得粟不少诸州。
(2)鞠咏(人名)之才,不患不达。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解析】 第一句先从介词的角度来检查,会发现第一句“不少”后省略了“于”。第二句前应有“以”,且“不达”前应有“未来”一类的词。第三句“逼”后省略了“于”。
【答案】 (1)只有王罴信义显著于百姓,老百姓没有一个隐藏粮食的,所以最后得到的粮食不比别的州少。
(2)凭鞠咏的才能,不担心他将来不仕途显达。
(3)荆州的百姓之所以归附曹操,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
六、怎样掌握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古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都有显著的外在特征。如“唯利是图”,我们可以概括为“唯X是Y”,其中的X一般是名词,Y是动词。再如“何陋之有”,它等于“有何陋”,如果用符号来抽象一下,就是“X之Y”,就等于YX。
如“此之类也”就是“类此”,“此之谓也”就是“谓此”。用符号法提炼,可以从本质上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
例: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2)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禀丘,其不知丘(“丘”指孔子)也甚矣。
(3)是何可否之谓乎?
【解析】 第一句中的“奚以”即“以奚”。第二句中的“未之行”即“未行之”。第三句的“可否之谓”就是“谓可否”。
【答案】 (1)不知道你凭什么知道这一点的。
(2)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Z188-2014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代替GBZ188-2007).pdf
- 劳务报酬合同.docx VIP
- 标牌、标线、波形护栏 等配套交通安全设施采购服务方案.docx
-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评价规范.pptx
- 装修隔断工程施工方案(3篇).docx VIP
- 机箱用连接器的介绍.doc VIP
- 毕业设计论文_基于单片机STC89C52为控制器的LED点阵显示屏系统的设计.doc
-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系列之《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pptx VIP
- 2024年(高级)政工师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docx
-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课(ppt).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