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滋味
浅析滋味说 目录 释义 滋味说出处 历史起源 主要内容 影响 释义 美味 亦简称味,指物所具有的刺激口舌,产生的酸甜苦辣的味觉属性。 审美鉴赏的理论 文人的品赏作品需要,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舒适和谐感。至南北朝时在这里“味”演化成诗歌的一种艺术效果。 美味与学术的联系 孟子以味论文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以家畜肉的美味来说圣人经典中的义理对人的愉悦) 太史公以味论言 冯公之论将帅,有味哉!有味哉! (《张释之冯唐列传》司马迁认为冯唐评论给人味的享受) 文人以味品圣人之道 委命供己,味道之腴 (班固《答宾戏》)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蔡邕《辞郡辟书》) 不求荣利,潜心道味 (晋书《成公简传》) 滋味说出处 审美需求 延续流传 形成学说 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张衡《怨篇》,诗典可味”。均为以“味”言诗。 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始言“滋味”:“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历史渊源(钟嵘与滋味说) 钟嵘时代,五言诗正蓬勃兴起,渐渐取代四言诗的地位。与四言相较,五言诗增大了诗歌表现的容量,更利于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事物。钟嵘从理论上推崇五言诗,并认为它最有滋味,乃是诗歌发展之必然。滋味因此而成为重要的诗论标准。联系当时诗歌创作,钟嵘提出“滋味说”,实有所针对,东晋时,玄言诗泛滥,影响所及,至于南朝。钟嵘认为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指玄言诗侈谈玄理,有悖于诗歌审美规律。于是他标举滋味,实乃使诗歌回归正途之举。滋味说的主旨是使诗歌具有它本应具有的审美感染力。他说:“于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钟嵘提倡“滋味说”,与他对诗歌创作抒情特征的把握直接相关。他认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在他看来,诗歌的作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供人玩味、体验。 主要内容 滋味说是钟嵘论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以”赋比兴”为具体创作手法 二、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 三、“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 钟嵘 钟嵘(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滋味说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 一、以”赋比兴”为具体创作手法(建议括号内容写在文字稿上,可以使ppt简洁) 他将三者重新排列为兴、比、赋。钟嵘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 “三义”中钟嵘又将“兴”放在第一位,以“兴”为主,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对“赋、比、兴”的理解,用现在的话说,“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文已尽而意有余”,是吸取了魏晋玄学“言意之辩”论战中“言不尽意”一派的成果,让诗歌留下更多的空白和“未定点”,来引导读者想象进行再创造。) 钟嵘是通过对“ 比” 的阐释更为特别。(因为作为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 虽然“ 比显而兴隐” , 但是它们都是通过一种比喻性的表现把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同艺术形象的塑造统一起来, 发挥离抽象的情思于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的艺术功能而钟嵘释“比” 为“ 因物喻志” , 既可包括“ 比” 的明喻, 亦可涵盖“ 兴” 的隐喻, 同样具有使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情感与形象融合统一的艺术表现功能。) 钟嵘释“赋” 为“ 直书其志, 寓言写物” 。(这样, “赋” 就既有再现, 又有表现, 再现与表现相结合, 抽象的情感抒发与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融合一体, 情感隐寓形象之中值得往意的是, 挚虞、刘却还是把“赋” 作为一种文体来加以认识, 而钟嵘则是把“ 赋” 作为艺术审美表现手法来阐释其功能。总之,钟嵘认为,“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要处理好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的关系,使情寓于物,物见于情,物情相生,含蓄有味。) 二、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