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OMT基因多态性及ADHD患儿青春期预后关联研究
COMT基因多态性及ADHD患儿青春期预后关联研究【摘 要】 目的:探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Val108/158Met(rs4680)多态性对中国汉族男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青春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7名基线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中国汉族ADHD男性患儿进行青春期的随访,以定式访谈方法按同样诊断标准对随访组确定诊断,并检测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采用卡方检验对ADHD不同预后结局进行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结果:77名患者中,41人(53.2%)ADHD无缓解,36人(46.8%)达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缓解组中16人(20.8%)满足功能缓解,7人(9.1%)症状缓解,13人(16.9%)综合征缓解。各种缓解表型与无缓解型的COMT基因Val158Me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对ADHD男性患儿青春期预后无关联,但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关键词】 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基因;青春期;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9-0684-0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7岁前起病。ADHD症状从儿童期持续到青春期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1-2],对88名中国ADHD男性患儿的随访研究发现,到青春期仍有48例(54%)符合ADHD诊断,21例(24%)已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诊断;另外19例(22%)虽不符合ADHD,但仍存在行为、心境或学习等方面的障碍[3]。本课题组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分析表明,COMT基因第四外显子Val108/158Met多态性和汉族ADHD男孩存在关联,即低活性的Met等位基因在ADHD男孩中优先传递[4]。迄今为止,尚未见COMT基因与ADHD青春期预后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对汉族男性ADHD患儿青春期预后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就诊的中国汉族男性儿童,居住在北京市或近郊区。经主治医师以上的精神科医师确诊,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ADHD标准,并于2004年1~12月接受随访。基线至随访时限为3~5年,平均3.6 ±0.5年。符合研究标准者共113例,随访到88例,随访率为77.9%。其中具有COMT基因型患儿77人纳入本研究,患儿基线年龄为7.5~13.5 (10.7 ±1.7)岁,随访时的年龄为12.5~16.5 (14.5 ±1.4)岁。有14例(18%)接受了系统治疗,其中3例哌甲酯治疗, 11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1例接受了上述两种治疗。在随访前6个月无人接受任何形式(药物或非药物)的治疗。
DSM-Ⅳ标准将ADHD分为两组核心症状群(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每组均有9条症状。国外研究者将ADHD的预后界定为:综合征缓解(syndromatic remission,每组症状群条目数是4~5条),症状缓解(symptomatic remission,每组症状群条目数均少于4条,同时无功能恢复),功能缓解(functional remission,每组症状群条目数均少于4条,同时有功能恢复)[5-6]。由家长评估患儿的社会功能,包括学业状况、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等五个方面。家长评定的五方面功能均≥70分者为功能恢复[7]。根据上述界定方法,将ADHD青春期预后划分为:无缓解组(即ADHD组)和缓解组(分为综合征缓解组、症状缓解组和功能缓解组)。
本研究经过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诊断 医师与家长进行定式访谈、面见孩子进行精神检查以明确诊断;在征得父母亲同意后,请教师填写SNAP-IV教师评定问卷[3]以了解患儿在校的情况。在入组的77例患儿中,直接面见了医师的有55 例( 71.4% ),通过电话交谈的有22例( 28.6% )。
1.2.2 工具
1.2.2.1 儿童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8] 根据DSM-Ⅳ标准编制而成的定式访谈工具,基线和随访均采用此量表。内容包括儿童期主要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ADHD、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心境障碍等), 该量表灵敏度为97.2% , 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