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灵枢·骨度第十四》源流考等
《灵枢·骨度第十四》源流考等《灵枢
《灵枢,所用度制取于何时何制,折合尺寸如何,一直令历代医家困惑不解。一般认为,从成书年代看,《灵枢》和《素问》一样,基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内容。据此,似可认为经文中之尺制源于战国的可能性为大。但从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史来看,秦统一度量衡制之前,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的标准很不一致,即使秦汉以往,亦多变更。更何况《灵枢》托言黄帝之书,其度制亦可能仿古制而采用黍尺。有学者认为,西周时代还有甲骨文,而《骨度》成文肯定晚于甲骨文,故认为《骨度》成书年代不会在西周之前,而其所用尺制不可能是夏尺或商尺,应为周尺(谢文志,《针灸探微》)。然,不管用哪一种度制,均难以对《骨度》篇之尺寸做出合理的解释。
《灵枢》经中计有十四篇内容涉及长度单位,唯有《骨度》篇自成体系。从《骨度》篇的内容看,其定人体各部的长度、宽度所依据的尺度是统一的,且成于一时一人之手(邓良月,《中国针灸证治通鉴》)。笔者认为,其所依尺制既不是夏、商、周尺,也不是秦、汉之尺,而可能是古埃及之尺制。
1.《骨度》篇曰:”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这里肘至中指末共长达21寸!一般认为,《灵枢1尺7寸,”当理解为大椎部,当脊椎正中。”如是,则肘至中指末长2尺1寸显然与实际不符。《骨度》篇作者何以规定从肘至中指末为21寸,了解了古埃及尺制的演变过程,则可能会有所感悟。
古埃及文明是目前公认的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最早,古埃及人以前臂的长度为一个长度单位,并规定:四横指的宽度为3寸,6个四横指的长度为一个长度单位,即从肘部到中指尖为18寸。实际上,正常人体,其从肘部到中指尖恰好为同身寸6个四横指略余。大约在四千年前,古埃及人又将一个长度单位由原先的6个四横指宽修正为7个四横指宽,也就是由原来的18寸改为21寸。这时的长度单位概念,已不是原先规定从肘部到中指尖为一个长度单位的概念了。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
《灵枢21寸,与古埃及修正后的长度单位一致,这是否表明,在早先的民间商务往来中,《骨度》篇作者既吸收了古埃及”四横指宽为3寸”的掌寸法,并以这厘定人体各部;又将古埃及修正后的长度单位错误地与前臂长度画等号,从此以误传误。后世医家在”骨度”折量法上,基本上以《灵枢,或持”人长7尺5寸”,或持”人长7尺6寸4分”,各圆其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以”两手伸平,其长度同身长”为据,核定众人之度;但他们同时也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在计算从肘到中指尖的长度时,都一律沿用了《骨度》篇从肘到中指尖为2尺1寸这一非实际尺寸长度,从而达到圆其说之目的。
2.《骨度》篇曰:”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这亦为历代医家所不解,并将其束之高阁。在人类文明之初,随着计量长度的需要,习惯用某种习见的实物之长来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古埃及人除了规定掌寸法(四横指宽为3寸),并以从肘部到中指尖为一个长度单位--18寸外,还规定,从脚后跟到大趾端的长度相当于2/3前臂长度,折算后即为12寸,与《骨度》篇作者厘定足长一尺二寸相吻合。
通览《骨度》篇,其各部所定之尺寸,无不以”四横指宽为3寸”这一古埃及掌寸法为基准,将全身各部按比例折量,后世每以”同身寸”法之源无以考古。笔者认为,对古埃及尺制之了解,不失为一线索。
福州 350003 福建中医学院 李沛 黄攸玉
(收稿日期:1998?12?07,刘炜宏发稿)
试论”针下气”
《内经》反复强调了”针下气”的重要性和记述了针下气的现象,《灵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和”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记载。
针下气的分辨。”邪气来也紧而疾”,”紧”,言其势之来紧迫而急促;”疾”,指其动态,急速而迅疾,一般较指端搏动感稍有力,混杂在营卫之中并行。”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者,正气也,有营气,卫气之分。”营气”为水谷之精气,营行脉中,徐和柔匀,不紧不疾,循十二经脉行走于经隧,分别旺于十二时辰,略似涩脉之象,一般较指端搏动感弱。”卫气”为水谷之悍气,卫行脉外,彪悍滑利,疾而不紧,滑而不涩,略似滑脉之状,一般相当于指端搏动感觉之大小。此外,还须将针下气的感觉与医者指端脉搏动感相鉴别。鉴别之法:两手同握大小相等之银针,两手感觉相同者,为医者之脉动,相异者,为针下气之动。
针下气之运用。泻法:从深层候得”紧而疾”之”邪气”至时,用”疾而徐”(快入慢出)的手法急疾以虚之,令”邪气”虚。泻后患者可有”针下凉”的感觉,”气虚则寒”之故。补法:从浅层候得”徐而和”之营气或”滑疾”之卫气至时,用”徐而疾”(慢入快出)之手法,由卫之于营,令正气充实。补后患者可有”针下热”的感觉,”气实则热”。导法:当候得”徐和”之营气或”滑疾”之卫气时,徐入徐出,以导其气;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