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个令家长心惊话题――自杀低龄化.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个令家长心惊话题――自杀低龄化

一个令家长心惊话题――自杀低龄化不久前在北京结束的第三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更令专家震惊的是,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自杀,顾名思义是在绝望情绪下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正值人生花季的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企盼进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与留恋? 自杀低龄化绝非危言耸听 近些年,关于青少年自杀的个案报道很多,仅我手边就找到数十例。读着那些冰凉的文字,让人不愿相信这些实例: 1995年9月,香港连续发生两起“精英班”学生跳楼自杀案件。其中年仅10岁的健仔是从18楼跳下,当场死亡; 1996年6月,河北省鸡泽县一小学五年级男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服农药自杀; 1998年3月,辽宁省铁法市一高二女生,因学习成绩下降跳楼自杀; 1998年6月,吉林省长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卧轨自杀; 1999年6月,湖北省鄂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外语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跳楼自杀; 1999年8月,吉林省一女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卧轨自杀; 2000年2月,云南昆明一初二男生因上学期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2000年3月,广东省顺德市杏坛镇一初三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上吊自杀; 2004年3月,上海市某初三男生因家长不给钱旅游而吃药自杀; 2004年11月,北京市某高二女生因恋爱家长不同意自杀;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 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 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个案中,自杀者年龄大的十六七岁,小的仅十岁。让人惋惜其小小年纪放弃生命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孩子们为什么会自杀?我们的教育少了什么?如何预防自杀的低龄化倾向? 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要探讨孩子自杀的原因,一位资深教师提出,首先要从成人身上找原因,而成人包括孩子的教师、家长,家长是最重要的原因。 1.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无形杀手 在世纪交替的时刻,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与旧的交替撞击中,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升学、就业等客观压力的存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发展到极点。每个孩子的父母早早为孩子勾画出上重点、读大学、出国留学的美好蓝图,无形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成了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在某区重点中学读初二的刘萍是学校里颇有名气的“小作家”。她在小学就获得过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三等奖,进了中学后,学习更是努力,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刘萍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觉得生命是一个怪圈,至少对我如此。我活着似乎就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升学就意味着你拥有了参加新一轮考试的资格…… 刘萍在接受采访中告诉我们,她经常感到紧张、惶恐、害怕自己的成绩降下来。这种情形从初中一年级就有。万一考砸了,我该怎么办?刘萍时常被这个问号逼得抑郁、惶惑。 学业负担沉重、父母过高的期望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给孩子心理上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压力过大会影响孩子心理的身心健康,这已经得到很多专家的证实。早在1993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布鲁斯,麦艾温就专门研究过压力与疾病的关系,并指出:过重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肠胃不适,可能伤害到大脑甚至损及记忆。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人心理崩溃,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寻求解脱。 当孩子为父母的高期望备感压力时,很少有家长能从孩子的心理上给以关注。一位初中生的母亲本身是搞教育的,但是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时她刚刚劝导学生的家长不要逼孩子太甚,回到家里却要告诫自己的儿子:唯有努力学习,否则别无出路。 试想,当家长无时无刻不瓴念叨着学习不好没有出路时,潜移默化中孩子便形成“学习不好没活路”的想法。一旦发生变故,后果不堪设想。前面提到的自杀者中,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因学业的不理想才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以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作为人生的理想呢?很多家长表示:这都是为让孩子有出息、比父母生活得好。确实,在这个社会转轨的特定时期,人们大都有一种浮躁情绪。似乎只有做大款、当老板才是人生的成功,而像张秉贵、石传祥这样的行业状元早已不再是人生追求的典范。也正因此,家长才会在爱的旗帜下,对孩子施以重压。 雨果说过:苛求等同于毁灭。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家长的切忌一味高标准、严要求,而应从自己做起,多一点平常心,进而使孩子能正确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与失败。 2.自我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